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行业动态 >> 正文
《瞭望》剖析聚氨酯等新材料“乱局”
2010-6-30 来源:新华社
关键词:聚氨酯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新材料 尊业纳米材料

    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新材料技术及产业是我国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对我国新材料产业调研中发现,这个被誉为新技术革命“桂冠产业”的中国现实令人担忧:面对巨大发展机遇,这个仍显幼稚的产业却不得不头顶“荆冠”应对诸多困境和瓶颈。
    采访中,诸多专家和企业家认为,材料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和上游,针对跨国公司在新材料领域的“专利包围圈”,应制定更加清晰和具体的专利战略,集中国家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我国关键新材料产业实现突破。

    部分行业沦为“洋代理”

    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形成技术垄断,通过专利布局导致我国企业对某一技术或者先进材料,要么无法使用,要么缴纳数额不菲的专利费,最终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或者跨国公司的“洋代理”。
    “我国中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的利润大部分被西方跨国公司赚走。此外由于我们自己不能生产,还会造成国内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加重群众的医疗负担。以心血管支架为例,最初一台的价格高达三四万元,后来我们实现国产化后,降到了几千元,可见当时利润之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克健对本刊记者说。

    万华独闯“寡头俱乐部”

    不过,当前技术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复杂的局面下,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改变我国新材料技术发展的被动,依然有非常好的机会,更有不少成功案例。其中烟台万华闯进聚氨酯“寡头俱乐部”,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化工材料聚氨酯广泛用于建筑保温、汽车内饰件、铁路减振及路基保温等民用领域和导弹推进剂固化剂、飞船返回舱烧蚀层、潜艇防冲击波材料等军用领域,但是制备聚氨酯的核心原料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制作工艺复杂,长期以来西方跨国公司对这项技术严密封锁。
    烟台万华技术总监华卫琦为本刊记者介绍说,1978年万华曾从日本成套引进技术建设合成革生产线,配套带进了一套1万吨/年的间歇化MDI生产装置,但是日本公司不告诉核心技术,结果装置运行10年都未达产。此后国家也曾批准了四套MDI技术引进工程立项,均因国外技术封锁无一成功。最终跨国公司决定自己在中国建设大型MDI生产装置,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梦想彻底破灭。
    “我们去欧洲考察,远远地围着人家的装置看,往近处走一点就会被制止,按照国际准则,他们一喊我就不能再靠近了,但是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国MDI核心技术创始人、烟台万华董事长丁建生说,从1993年起,万华开始依靠国内力量,与高校合作,联手共同攻关MDI技术开发的核心——技术软件包,在历经5年消化吸收和数千次工艺试验后,终于打开了MDI制造技术的“黑匣子”,将引进MDI装置的产能提高到1.5万吨/年,并获得了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MDI行业是典型的少数厂商控制全球市场的寡头竞争,全球只有BASF、Bayer、Huntsman、Dow和NPU等几家跨国巨头拥有核心技术。2001年烟台万华刚刚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就不得不与国际化工巨头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但是万华的目标是国际领先。”丁建生说,通过对装置多处关键环节集中优势力量攻关,2000年烟台万华开发出“年产4万吨MDI制造技术”,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2005年在宁波建成一套年产20万吨的MDI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烟台万华新型光气化反应制MDI关键技术和超重力缩合反应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单位产品能耗和产品质量均超越了国际主要竞争对手。

    国家意志助“弯道超车”

    尽管有不少产学研力量正在积极突破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瓶颈,但受访的多位专家建议,应从国家战略上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特别是要强化国家意志,集中国家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我国关键新材料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据电子信息材料专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周旗钢介绍,在竞争最为激烈、投资风险巨大的电子信息材料领域,世界强国为了抢得市场发言权,采取垄断性的合作。比如Intel公司发展微处理器是和日本信越合作,AMD和日本住友合作,韩国的三星与本国的LG、日本信越合作,我国台湾地区的台联电、台积电也是和美国、德国的企业合作,形成了一个个垄断性的小圈子。这些顶级厂家一起开发产品,申请专利,同时也制定了技术标准,然后产品垄断性地卖到市场。这些企业突出的特点是规模大、投入大,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10%投入研发,并且敢于规模化运行。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