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化纤新产品开发速度非常快,种类也很多,常常会出现“无标可依”的状态。这种状态如何有效改善?
郑世瑛:国际上很多企业也曾遇到这样的困扰。国外在终端纺织品方面的检测方法很完备,但在纤维方面同样缺乏可以参照的检测方法、产品标准,这让我们深感新时期化纤标准化的难度与责任。
以美国杜邦的“莱卡”为例,国外一些大型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对纤维进行吊牌,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利用企业标准赢得客户信赖。国内的天竹纤维联盟对纤维吊牌的做法与此类似。
与前几年相比,现在化纤企业对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国家积极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很多企业愿意积极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来。一些企业对某个新产品拥有话语权,能够通过与有实力的标准单位合作的方式,将企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并有可能最终上报形成行业甚至国家标准。
当然,对更多企业来说,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是采用相对成熟的标准。这就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也在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修订。比如原来的聚酯纤维基本是指涤纶(PET纤维),但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PBT、PTT等新型聚酯纤维,相关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
记者:在纺织工业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关键时期,在三年振兴规划进一步实施、“十二五”规划紧张制定的过程中,化纤标准化工作被赋予了哪些新内涵?
郑世瑛:标准化工作一个重要的新方向是关注节能减排并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在制定、执行、检查实施等全方位展开,内容也应涵盖产品、检测方法、环保等各方面。目前,化纤标准以产品、方法标准为主,还应在节能减排、环保标准方面有所作为。
在国际上,ISO已经制定了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系列标准——ISO14000,以支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氨纶、涤纶行业发布了清洁生产标准,其他行业也将陆续发布。
化纤行业的调整与升级,与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应用,生物质纤维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标准化工作也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比如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阻燃纤维等产品检测技术及质量指标的确定;研究功能性纤维的功能性指标,尤其是可以表述为可说明的指标或鉴别指标的;规范市场急需的技术标准;衔接上下游产业提高质量、促进产业升级的标准,等等。需要提醒的是,制定标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讲究时机,否则反而会限制产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