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地方炼油厂:适者生存还是国进民退
2010-3-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原油 中石化 中石油 炼油
    曾经在2007年中国那场刻骨铭心的“油荒”中发挥了重要补给作用的地方炼油厂,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
  日益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不由得让地方炼油企业更加担心自身的炼油成本;作为中国石油产业的龙头老大,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对地方炼油企业也从未流露出谦让之意。
  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炼油企业,是适者生存还是国进民退,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开工严重不足地方炼厂夹缝中生存
  目前,全国统计在列的炼油厂一共有264家,其中地方炼油厂177家,总的炼油能力达到4000万吨,其中山东和辽宁两省的地方炼油能力最强,产值约占全国的30%。
  由于国家对原油进口权的限制,地方炼油企业只能靠从国外进口燃料油来生产成品油,经济的复苏没能帮助地方炼油企业恢复到正常的生产水平。
  据息旺能源调查统计,2009年山东地方炼厂的平均开工率为31%,同比下降2%,广东地方炼厂燃料油进口量萎缩,整体开工率仅在10-20%左右,将近800万吨炼能转为长期闲置。
  而政府在2009年出台的一系列举措让地方炼厂生存难上加难。自从2009年1月1日起,燃料油消费税由0.1元/升提高至0.8元/升,地方炼厂利润大幅压缩,成品油销售渠道受到挤压。同年5月,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地方炼油企业因市场供求骤变,价格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出台,指出“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2011年以前淘汰100万吨及以及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全国约60家地方炼厂累计2200万吨炼油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
  2009年底,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之前减排40%-50%。由于提炼燃料油的出油率低,能耗大,那些靠燃料油生存的地方炼油企业往往都是当地的能耗大户。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减排承诺将可能让小规模地方炼厂面临整顿的风险。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说,虽然国家在有意识地在逐步改善地方炼厂的生存状态,但是不可能一下子放开,民营油企在政策放开之前会比较难熬。
  没有油源成为地方炼厂的死结
  中国地方炼厂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其市场份额相比中石油、中石化仍小得可怜。资源上的劣势直接威胁到地方炼油企业的生存,而中国地方炼厂要生存下去需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油源问题。
  一方面,政府对原油进口权的限制,使大部分原油配额集中在国有企业手中。我国现有的原油进口政策包括国营贸易和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和配额管理。据统计,原油国营贸易企业5家,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22家,其中2/3以上为中字头企业。国内销售资格企业19家,几乎全部为中字头企业。
  目前为止,进口原油仍需进入两大集团排产计划,不能直接销售给地方炼油企业。因此,地方炼厂不得不依靠进口高价燃料油维护正常生产。但是,燃料油消费税额高,而且燃料油含硫量高,出油率低,炼厂提炼燃料油的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国有集团向地方炼厂的渗透压缩了地方炼厂的生存空间。从2002年到2009年底,中海油已经成功组建和收编地方炼厂炼能达2700万吨/年,同时中海油不断拓展下游业务,其惠州炼化在2009年5月的投产直接压缩了地方炼厂的海洋油源采购渠道,加剧了与地方炼厂的竞争。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石油业商会执行会长兼江苏泰达蓝燕石化集团总经理钱其连认为,国家政策从上到下都向国有大公司倾斜,使得地方炼厂的市场空间在经营初期就非常有限,而且金融体系对地方炼厂的认可度低,地方炼厂面临资金瓶颈,很难做大做强。
  稍许的政策优惠也许就不会让地方炼油企业这么困难,但是渤海商品交易所石油化工产品部总监周家宇说:“民营油企能否坚持到政策放开?”
  争取政府支持更需自强自立
  地方炼厂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继续争取原油的非国营贸易进口权仍是缓解企业生存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之一。
  全国工商联在今年两会上曾提出“适当拓宽原油进口主体,准许非国营贸易配额的原油进口后在市场上流通,允许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获得的份额油参与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配额的申请与分配”。
  中化石油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思宏表示,地方炼厂应当拥有适量进口原油配额,政府应当通过技术和环保门槛来规范地方炼厂的发展方向,而不是通过原料断供。
  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娜认为,国家应该设立一定的行业基准,先把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企业利用非国营的配额来进口采购原油,在健康的环境中,公平竞争,优质的地方炼油企业需要一定的国家扶持。
  钱其连建议,一部分地方炼厂可以找大公司合作,国有企业虽然有品牌和资金上的优势,但是缺少运作市场的团队和能力,因此可以从民营企业中选择有经验的领军人物进行合作,表面上是国进民退,实则是地方炼厂曲线求生存的一种方式;另一部分地方炼厂可以考虑“走出去”。
  与此同时,廖娜认为,地方炼厂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炼能和深加工能力,只有把自己做强,才是解决生存之道的根本。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