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姚维广:在建材涂料市场反向创新
2010-12-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陶氏 甲醛 新型涂料
12月9日,陶氏化学一年一度的亚太区“创新日”在上海举行,记者于当天专访了上任半年多的陶氏亚太区首席技术官姚维广博士。姚维广是本土人才,长期从事外企研发,先后在迈图、GE塑料和陶氏担任相关研发部门的负责人,与他交流犹如在欣赏一部科技创新的交响曲。
转型为创新带来机遇
作为负责实施亚太区研发战略的首席技术官,姚维广开门见山表示:“我的机遇比较好。第一,我的前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06年陶氏在华研发人员只有50名,现在上海陶氏中心就有500多名科学家,84个实验室,涉及到14个业务部门。第二,陶氏正处在转型时期,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特种材料、高新材料的公司。第三,当前正逢中国‘十二五’规划启动,发展机会多。因此,我们可以大展拳脚。”
姚维广说,陶氏的转型首先意味着全体员工的思想要转型,要更加重视研发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为了让陶氏成为行业领先者,公司要不断开发差异化产品。这意味着科技工作者肩负重任。“其实,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转型。”他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国家,陶氏的创新植根中国大地才会结出硕果。”令姚维广兴奋的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与陶氏的转型策略十分吻合。中国过去十年中的增长,大部分以出口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现在提出发展战略性高新产业,许多企业在增加科技投入,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并寻求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特别在新能源、可替代能源开发方面,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社会投资也非常给力,都给陶氏带来了开发新技术和提供解决方案的难得机遇。
产品开发“客户化”
如果将“研发”作为一个产业,那么这一产业也面临“转型”。姚维广解释说,现在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的产品需求,产品开发有“客户化”的趋势。这对我们研发工作者来说,是一大挑战。陶氏研发的策略是携手客户、共同创新、立足中国、服务中国、放眼全球,口号是与客户共创共赢。上海陶氏中心设立了独特的客户创新中心,让陶氏科技人员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帮助客户以更快的速度将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向市场。陶氏志在成为在中国和亚太区的创新源泉,和本土客户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
姚维广列举了产品客户化的例子:“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根据客户需求,陶氏中国团队开发了内墙新型涂料,该产品能吸收新装修房间中油漆、家具或者建筑材料释放的甲醛气体。目前这个涂料非常热销,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的推广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变革机制反向创新
姚维广说,能吸收甲醛的内墙涂料不仅是客户化的成功案例,而且是反向创新的成功案例。反向创新就是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在本土开发产品,随后在全世界推广。而以往的模式通常是在欧美总部开发,然后在中国应用。陶氏研发机制的变革符合时代潮流。他说:“我们鼓励反向创新,比如在建筑材料、涂料、水处理等方面,我们都在寻找机会。”
姚维广介绍道,“研发机制的创新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引进。首先看这个人是不是有潜力,潜力就是一种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种子的萌芽。二是建立‘提议箱’平台,在陶氏内部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提建议,有专人评判这些想法,经专家组认定为有价值的就安排专人执行。三是激励创新,公司核心研发部门每年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长期的研发项目,比如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种项目可能有20%会获得成功,非常有意义。”
陶氏已有不少研发项目变成应用成果。姚维广举例说,陶氏去年开发的聚苯乙烯无氟发泡剂,已在欧洲及美国应用;研发的不含卤素的阻燃剂,在防火方面满足了美国、欧洲和中国要求。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陶氏在美国开发了太阳能瓦片这一新材料,可直接安装到屋顶,去年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50大发明”之一,2011上半年将率先在北美投入商用。
如何评价一家公司研发水平的高低?姚维广认为,陶氏提出的三个新指标可以参考。第一是看研发产值比,即新产品的销售额与研发投入之比;第二看新产品的利润率;第三看专利是否保护了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从去年开始实施这三个新指标来,陶氏产出与投入之比有了显著提高。
姚维广博士最后透露,陶氏在研发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总投入2009年达到16亿美元,2010年比上年增10%,而亚太区的研发增加比例则大于10%。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