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调整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2010-11-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成品油 原油
随着我国私家车普及率的快速上升,油价愈发变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来,它逐渐和房价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热议话题。
国家发改委在10月25日宣布,10月26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和220元,每升分别上涨约0.17元和0.19元。相比最近一直稳定在80美元附近波动的国际原油价格,这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显得较为突然,广大民众都有些许摸不着头脑。25日晚,全国各地许多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长的车队,排队加油的车主们都表示希望能搭上这“低价油”的末班车。
然而成品油价上涨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冲击远远不止是开车成本上升,其广泛影响着国计民生。众所周知,广大上游行业如电力、化工、煤炭、化纤、棉花、金属、建材等都是成品油的使用大户,成品油价的上升会直接导致其一系列上游产品出厂价格的上升。而上游产品价格的提升自然会驱使下游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价格上升,此正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中国老百姓脆弱的购买力,此次油价上涨又引起了新一轮有关成品油价定价机制的讨论。
2008年12月19日,国家出台并正式实施了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按照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据相关部门解释,此方案意在使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实现很好的对接和同步。当然,在当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六成的时候,实现“国际接轨”是有依据也是有必要的。但有一个良好的初衷,往往并不能保证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此价格形成机制在实施后暴露出许多不足的地方,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点:
第一,该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具有不透明性。自本年6月1日价格调整之后,在将近5个月时间里,国内成品油价格从未出现变动。然而国际原油市场却非如此风平浪静。据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处5月31日公布的数据,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上周连续第四周回落,并降至每桶68.95美元;据秘书处10月25日公布的数据,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上周继续下滑,降至每桶78.95美元。相关分析认为,在这段时间内,原油价格波动有两次触及连续22天变化4%的红线,可是国内并未对成品油价作出调整。细读《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会发现,其并未明确指出当国际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必须”作出调整,而是表述为“可以”相应调整,自主决定权还是在发改委手中,加之国际原油价格不是唯一的参考因素,成品油价格里还包含了成品油加工成本、税和“适当”利润等一系列我们不知道具体数值的因素,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得更加“神秘”起来。
第二,国内油价对国际原油价格反应缓慢。22天和4%的变化率使得国内成品油价严重滞后于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滞后性直接导致了投机套利等问题的出现。
好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拟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加透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并争取年内出台。因此笔者在此有些许建议和展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将要出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太可能有革命性的新举措,应该只是在目前定价机制上的小修小补。从短期来看,首先要将成品油定价机制变得更加透明,将上文提到的一些模糊概念变得更加明确,比如将“可以”改为“必须”,具体界定税金,适当利润的数额等;其次,应将22天和4%的变化率变小一些,但也不易过小。比如15天和3%就比较合适。这样国内成品油价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将会更加敏锐。
从长远来看,下放成品油价格定价权,实现真正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一个健康的成品油市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油价具有加深市场化的趋势,但是一个完备的市场化油价的形成需要国内和国际条件的成熟,因此,我国成品油完全市场化尚且还需一定的时日。日本的油价机制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政府计划定价到逐渐放开管制,其最终实现了油价市场化。我国的油价市场正经历政府逐渐放开管制的挣扎阶段,笔者相信,我国成品油价格也终有完全市场化的一天。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