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市场行情 >> 正文
急跌之后原油仍将振荡回升
2010-11-15 来源:期货日报
关键词:原油 柴油荒
  8月底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在短短两个半月时间里累计涨幅超过了20%,期间美联储的两次议息会议成为主导油价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才使得原油价格走出了两波快速上扬行情,除此之后,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于原油的旺盛需求也成为油价上行的另一推动因素。进入11月份之后,美联储兑现了此前承诺,决定以6000亿美元的总量逐步收购国债,进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也一举推高了油价。11月11日,NYMEX主力12月合约的期价盘中更是创出近25个月的新高。尽管在随后的交易日里油价出现了近3美元的下跌,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到中国国内货币紧缩预期的影响,从而引发了此前获利了结盘的涌现,不过,在全球原油需求逐步回升、美元走软以及技术形态走强的大背景下,短期的急速下跌不能改变后期原油振荡回升的趋势。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处于相对较窄的区间内振荡,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原油供需基本面大致保持相当。供应方面,金融危机之后OPEC成员国的限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球原油的供应,并且,非欧佩克成员国也在原油产量上进行了一定控制。不过我们看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油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这些产油国的限产力度逐渐减弱,供应出现了稳步增加的局面。尽管供应在不断释放,但油价却呈现出逐步上行的迹象,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原油需求的增加。需求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于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长具有主导作用,在发达国家原油需求难以回升的情况下,作为全球原油消费的第二大国,中国对于原油的旺盛需求支撑着油价不断攀升,中国近期公布的原油进口量、产量以及加工量数据就验证了这一事实。尽管最近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份原油进口量为1639万吨,合每日进口386万桶,较9月份的每日进口567万桶低32%,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达到近19个月的最低水平,但是,这主要是由于9月份国内原油进口量达到历史新高之后,炼油企业开始以库存进行生产,进而导致10月份进口量大幅下滑。从今年1—10月份的总体数据来看,原油进口量同比还是增长了19.5%。另外,考虑到近期国内出现的柴油荒,年内原油进口量仍将有所回升。
  在进口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原油产量保持温和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国内原油产量达1776万吨,同比增长8.8%;1—10月份国内原油产量同比增长6.1%,至1.6806亿吨。在进口量和国内产量等供应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原油加工量数据可以反映出国内原油整体需求的现状,10月份国内原油加工量为3704万吨,相当于每日872万桶,较上年同期增长12.2%,日加工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另外,今年1—10月份国内原油加工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3.9%,达到3.4795亿吨,相当于每日835.5万桶。随着冬季的临近,美国乃至欧洲地区对于取暖油需求的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原油需求的增长。因此笔者认为,在全球原油需求回暖的背景下,至少到今年年底,国际原油价格将在获利了结引发的短暂下跌之后重拾涨势。
  另外,虽然最近几个交易日美元指数出现了一定反弹,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美元中长期走弱的事实。回顾今年以来美元指数的整体走势,不难发现,自年初开始,由于以希腊为首的欧洲国家不断爆发债务危机,导致投资者不断抛售欧元进而买入美元,在此作用下,美元在上半年呈现出稳步走高的局面。然而,在欧债危机逐步淡化的情况下,美元指数下半年开始下跌,特别是在美联储9月21日的议息会议之后,美元指数形成了破位下行的局面,弱势格局难以改变。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放任美元贬值,是因为对于美国来说,这是摆脱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的有效途径。由于美元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储备货币,在美国国内财政高赤字的情况下,美元贬值将导致持有美国债务的国家资产缩水,这无形中减轻了美国的债务总量。另外,美元贬值将导致美国的出口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出口量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出口企业带来生机,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将有助于政府解决失业率高企的难题,且能缓解贸易长期高逆差的现状。因此,近期的美元反弹只能看成是对于前期连续下跌的修正,并不能改变美元中长期走弱的事实,美元走软将支撑油价进一步走强。
  从原油的整体走势来看,在经历了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区间振荡之后,原油出现了突破性的上涨。从技术角度来看,如果区间振荡的时间持续很久的话,那么,一旦被有效突破,则此前区间的上沿将成为后期的一个重要支撑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原油的技术形态较为强劲,这也成为后期油价走强的一个技术面依据。
  综上所述,全球原油需求逐步回升,特别是中国对于原油的旺盛需求将支撑后期油价不断攀升,同时,美元指数走软以及原油技术面强劲将限制此轮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幅度,后期油价整体上将保持回调后的拉升局面,振荡回升将是未来原油市场的主基调。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