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产业曙光初现
10月26日,2010年亚洲创新大奖在香港颁奖。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从参赛的亚洲300家企业中,以企业创新性对社会影响力为评估标准,产生进入决赛的12强,中国大陆有三家企业入围,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名例其中,另两家是落户大陆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和IBM健康实验室。换句话说,真正入围的本土企业只有苏州纳通。在12强中,苏州纳通又脱颖而出荣获银奖,书写了苏州纳米技术产业的一个传奇。
苏州纳通公司是一家开发新型医疗产品的纳米企业,坐落在生物纳米科技园内。董事长徐百拿出的主打产品“纳米微针”让记者倍感新奇。
这是一个比钢笔稍粗的物件,针头部分是一个绿豆大小的银色方块,上面细细密密地布满了36个纳米微针的针头,用肉眼很难分辨。打针时,只要把银色方块往皮肤上一贴就可以了。记者试了一下,毫无疼痛感。
徐百介绍说:通常打针在皮下,真皮层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人们会感到疼痛。而我们的产品打针在皮内,没有穿透表皮,只穿透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而这是一层死细胞,所以不会有疼痛感。“纳米微针”最大的优点是,打针不疼痛、不出血,疗效更高。
纳米微针的问世被誉为是一项革命性的给药方式。“我们拥有的核心技术是‘平通技术’。”徐百解释说:“平”和“尖”是对应,我们虽然也叫“针”,但针头却是平的。一般平的针头打不开角质层,我们的纳米微针虽然是平的,但却能够通透,达到和注射同样的给药量。
苏州纳通公司做的是终端产品,用半导体纳米制造技术生产医疗器械。传统半导体制造采用的是薄膜技术,苏州纳通的创新点是,制造技术采用厚膜技术,使用一模一样的设备,却能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国内厚膜技术大部分是四英寸晶圆,我们采用的是基于八英寸晶圆的厚膜制造技术,这个纳米制造技术我们是目前世界唯一掌握的。”徐百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公司目前拥有6项授权发明专利,申请了3项国际专利,并获得了国家药检局的批号。
“自从进入亚洲12强后,大的跨国公司的订单就来了,现在订货的电话都打爆了。”徐百称:苏州纳通入驻园区仅3年,第一年公司生产500片,第二年上千片,今年年产已达5万片。企业现在的重点已经开始从研发转向批量生产和试销。
“电子产业代表过去,IT产业代表现在,纳米技术则代表着未来。我们要做生物医药行业里的英特尔。”说这话时,徐百显得底气很足。
在园区纳米领域打拼的创业者里,有一位与徐百同为园区首批领军人才的新星——江必旺,他被誉为“国字号”纳微米球之父。以他为首的5名留美博士创建的苏州纳微科技公司,是目前全球微球种类最多、应用领域最广的纳微米球材料供应企业。
江必旺,福建南平建瓯人,武夷山下农民的儿子。2006年回国创建了深圳纳微公司,次年10月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创办了苏州纳微。
“纳微米材料是产业的源头材料,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我们公司的主打领域是生物制药和平板显示,是这两个新兴产业非常核心的材料。”江必旺介绍说:“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可以给生物制药和平板显示这两个行业同时提供纳微米球材料,而我们可以同时提供跨行业的高端微球材料,而且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微球都能做,每个球都能达到高度的均匀性,满足不同行业的各种应用需求。”
“纳微生产的微球介质产品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与传统制药行业劳动力成本居高不同,生物制药行业最大的成本在分离纯化,这一块占成本的50%—80%。分离纯化就是分离介质,过去这个领域一直由世界上极少数公司垄断,中国只能依靠引进,而美国公司卖给中国的价格高于本国市场价格30%,而且每年上涨10%,如果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无法和国外竞争。”
“现在苏州纳微已渡过企业发展的困难期,今年市场销售比较好,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做大做强阶段。”
“公司主打的第二大应用领域是平板显示。在我们产品出来之前,国内市场一直由日本两家公司垄断,微球价格每公斤高达十几万元,而我公司的产品价格每公斤只卖5万元。所以我们产品在市场一露面,日本公司的价格马上降到每公斤7万元。我公司产品打入市场仅一年,目前已占国内市场的20%,我们力争在两年内把日本公司挤出中国市场。”
“我们生产的纳微米球大小完全一样,采用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均粒二氧化硅微球制备技术,我们掌握的一些核心技术是世界上绝对没有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苏州纳微目前有员工50多人,去年销售额二三百万元,今年销售额可望近3000万元,其中生物制药2000万元,产品已出口到欧美;平板显示1000万元,产品出口到韩国。
可以用喜忧参半形容江必旺的心情,喜的是没想到两个主打行业的市场需求这么旺盛,忧的是产能跟不上。明年年底,苏州纳微将建成2万平方米厂房,届时将缓解产能不足问题。
苏州纳微是生物纳米园第一家搬进独栋研发楼的企业。前几年在深圳创业时,由于企业发展太快,两年内他就搬了三次家。2008年入驻苏州生物纳米园时他只需要1000平方米的研发面积,但担心不久又要搬家,所以要了3000平方米的独栋研发楼,没有想到现在又面临场地不足的问题了。
“苏州生物纳米园给了我们三年免租的优惠政策。”江必旺说:“在深圳研发租房非常贵,3000平方米的研发用房一年少说也要200万元。”
在苏州生物纳米园,已有入驻的汉朗、吉码等20多家企业使用了苏州纳微的产品。江必旺非常自信:“只要是生物医药企业一定会用到我的产品。”
苏州纳微的纳米微球产品属于纳米材料,有着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分析柱、医疗诊断的试剂和细胞分离等,江必旺称:很少有一项技术对中国这么多产业产生影响。
提起园区发展纳米技术产业的环境,江必旺非常满意:“我是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平台最大的客户,公司与纳米所正好门对门,使用仪器非常方便。”
园区实施的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去年新增了一个项目——领军成长型项目。与往年领军创业项目、领军孵化项目相比,领军成长项目重点扶持能够快速成长、迅速产业化的项目。苏州晶能科技有限公司即是被选中的园区纳米企业。
在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中新工业坊标准厂房楼群中,苏州晶能公司独占一幢三层小楼。公司董事长孙卓带着记者逐层参观,一楼是精密机械加工,布满了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数控设备;二楼是生产线;三楼是办公区,三层面积共4700平方米。
孙卓介绍,公司2008年3月入驻中新工业坊,主攻LED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是国内此项目的第一个产业化基地。去年组建产业化研发团队,目前公司生产的LED照明产品正处在产业化中试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的阶段。经过对生产线设备的调试,产品试制、优化,最近已有两条生产线实现量产,明年将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了9年研究员的孙卓教授,回国后任华东师大纳米功能材料器件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6年创办了上海芯光公司,2008年组建了以产业化为目标的苏州晶能公司。同时他也是上海市光电子行业协会半导体照明专业委员会主任。
孙教授称,半导体照明(LED)今年刚开始使用,今年应该算是元年。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了LED的应用。随着技术的成熟,LED已经逐渐由示范工程向通用照明应用扩展。苏州晶能主要是提升LED照明产品的性能、发光效率、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延长使用寿命,使LED照明产品普及。今后准备在上海做基础研究,在苏州做产业化研发。
“现在公司生产的LED照明产品售价偏高,所以主要用于工厂照明。”孙卓给记者算了笔账:“用18瓦LED照明灯可等效替代普通40多瓦荧光灯,使用寿命5到6年。企业应用一年节约的电费就可以收回买灯的成本,如果使用5年,后4年节约的电费实际就是效益,而且还节省了维修费用。”
孙卓侃侃而谈他的市场销售秘诀:“今年的LED照明产品市场反响很好,从去年起就接到不少订单。我现在的销售模式是,如果一家工厂需要3万根日光灯,我免费给他使用,和他签5年到6年的合同,这几年为企业省下的电费,双方按百分比分成。这种销售模式是出于我对产品的节电效果有信心才这样做,当然这需要银行、企业和我三方合作。现在大企业的节能压力很大,如果每年把照明用电降下来,节能效果显著,而且企业还无需一次性投入。”
“在公共照明市场,我们主要面向商场、超市和连锁店。经过评估,如果用户每天有12小时照明,两年内节约的电费就足可收回成本。”
苏州晶能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高反射率纳米复合材料,替代银反射薄膜,使成本下降,发光效率提升,可靠性提高。公司拥有独特的平台封装工艺,自主开发了暖白光系列荧光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芯片之外,所有封装材料都是企业自主研发的。企业拥有19项发明专利,从工艺、材料、封装结构到光源系统都拥有发明专利。
去年年底,企业融资3000多万元,其中2500万风投资金。现在已建成年产30万支日光灯生产线,今年的销售额可望达到2000多万元,明年预计销售将突破亿元。
“国外的同类产品,是我们产品价格的四倍。我现在是订单一堆,客户找上门来要货,供不应求。本来还打算在一楼建个仓库,可现在生产多少用户就拿走多少,经常连样品都被拿走了,所以现在是零库存,不需要建仓库了。”孙教授欣喜地说,“明年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排满。目前只能利用原有空间扩产能,明年上半年挖掘一下潜力可扩产到年产100万支日光灯,这幢楼到明年估计就没有空间了。我准备建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大楼,这件事已和园区签订了协议。园区将批给我30亩地,规划建设3幢大楼,总共有几万平米,其中一幢搞研发……”
在园区,像这样已经准备好在全球纳米产品市场上崭露身手的亮点企业还有很多:在纳米光电领域,园内形成了纳维科技的氮化镓LED衬底材料研发生产、纳凯科技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研发生产、盟泰励宝的LED照明产品开发产业链;在微纳系统制造领域,欧普图斯光纳科技公司开发生产的激光拉曼光谱检测仪因具有一秒钟快速检测液体、固体成分的功能,而被选定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安保专用产品。
更为可喜的是,区内纳米企业自发形成了多条具有上下游合作关系的产业链:利穗科技与欧普图斯,形成基于检测诊断的1000万合作合约;纳维科技、盟泰励宝、纳凯科技形成基于LED照明产品开发产业链;纳微科技与汉朗光电,形成基于多稳态液晶的上下游合作;纳微科技与赛分科技,形成分离纯化的上下游合作……
越来越多的纳米企业已经跨过研发阶段,筹划着走出入驻时间并不太长的孵化单元,扩建生产线,搬入独立研发楼,建造企业产业化基地,创业领军人才考虑的也不仅仅是技术攻关,而是市场,是销售,是融资。对很多纳米企业来说,这个变化仅仅是一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