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橡胶 >> 行业动态 >> 正文
最大天然胶进口国 为何没有定价权
2010-10-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天然橡胶 轮胎
    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受制于人的现状,企业可以在海外建天然橡胶基地。图为去年7月,广东一家橡胶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今年“十一”前,一个以“争取我国天然橡胶的国际定价权”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在青岛落下帷幕。在这个论坛上,不少业内人士就天然橡胶的定价权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提出了各种对策。
  而就像是与之唱对台戏一样,就在“十一”长假后,国际天然橡胶价格一路持续疯涨。沪胶期货价格仅6个交易日每吨就累计上涨5000多元,涨幅达18.5%,刷新历史最高水平。    
  就在这种情况下,本月18日,在北京京民大厦二层会议室,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紧急召集了10余家国内轮胎巨头负责人开会讨论。与会者热火朝天地争论不休:天然橡胶价格又涨了,怎么办?按照现在的胶价和轮胎价格,企业的利润率已经是零,怎么办?没有定价权,怎么办?
  定价权,这一此前频频出现在大宗商品市场,因铁矿石、钾肥等被国人熟知的词汇,现在又开始折磨国内天然橡胶市场和轮胎企业的神经。
  最大进口国 没有定价权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近几年,我国的天然橡胶消费量更是每年以大约10%的速度在递增,进口比重由2002年的62%一路攀升至2007年的75.6%,大大超出了自给率30%的警戒线。今年以来,天然橡胶进口增长的脚步仍在继续。前不久,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9月,中国进口天然橡胶134万吨,较2009年同期增加2.4%;其中9月份天然橡胶进口量为19万吨,环比增长19%。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向CCIN记者表示:“现在我国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我们预计还将长期处于这种产需不平衡的状态。”
  然而,与进口大国地位极为不相称的是,我国在对天然橡胶国际价格的影响力上却是个小国——一个价格波动的被动接受者。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天然橡胶价格屡创新高,弄得国内轮胎企业忙不迭地买涨;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国际胶价却一泻千里,每吨从3300美元下跌至1140美元,国内轮胎企业又为胶价暴涨时囤积了大量的高价库存而不知所措。这害得2009年春节前后,我国轮胎行业的开工率仅为50%左右。“当时,轮胎企业半年不用进橡胶,半年不用生产,中国马路上跑的汽车都不会缺少轮胎。”一位业内人士说起一年多前的这次惨痛经历,仍记忆犹新。
  现在,悲剧又开始重演。不少轮胎企业又开始为胶价上涨而惊慌。仅仅几年间,国内轮胎企业被天然胶价左右撞腰,苦不堪言。而这一切,皆因我们这个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手中却没有国际定价权。
  市场体制原因 造成自缚手脚
  国际定价权,简而言之,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策调整能影响到国际价格的能力。只有拥有了国际定价权,才能在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形成中发挥积极影响力,避免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那么,为什么作为天然橡胶进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不能在定价过程中完全拥有主导权呢?业内人士表示,表面上看,影响定价权的重要因素是资源,但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是市场能力。
  全球天然橡胶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2003年,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3国正式成立国际橡胶联盟,标志着全球天然橡胶行业内一个垄断性生产商联盟的诞生。2010年1月,越南加入上述3国的橡胶理事会。统计数据显示,这4国的天然橡胶产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84%以上,出口量则为96%以上。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研究员闫琎说,国际橡胶联盟通过协同各成员国在商品定价、产量、出口政策和销售方面的立场,确实可以调控和影响天然橡胶现货的价格,但问题是,同样资源缺失的国家和地区未必就没有定价权。除中国以外的主要用胶国家,如欧、美、日等,他们的采购体制通常是与当地的供应商直接签订长期合同,这样就可以保证长期稳定的货源,其议价能力也相对较高。而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渠道比较杂乱、分散,下游厂家采购缺乏长远性和计划性,采购单多数也比较小,很少集团采购。这种散乱、各自为政的体制导致我国商家在现货议价过程中缺乏影响力。大起大落的价格使得贸易商、下游用胶企业的运营面临极大风险。
  另一个影响定价权的关键就是金融市场。业内专家介绍,在天然橡胶国际贸易中,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的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影响力一度占据主导作用。而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近年来虽不断发展,影响力有所增加,但距离拥有主导权还存在一些差距。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