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产品
田利明同时也表示,染料行业总的来说还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调整的。2008年出现了负增长,染料的产量下降了10%,有机颜料下降了7.2%。
2009年也会是一个持平或者负增长的趋势。“这里有两个原因。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之大是历史上没有过的。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染料行业也基本是一个增长适当回落的趋势。‘十一五’的增长速度可能不到10%。没有金融危机,行业也该进入一个调整期了。”
那么,染料行业如何克服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市场困难从而走出困境呢?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一是调整企业和产品,走集团化发展之路。“中国染料和有机颜料企业目前约600家,数量还是太多。”田利明指出,虽然染料企业的集中度与其他行业的集中度相比算高的,浙江龙盛、浙江闰土、杭州吉华和江苏亚邦4家企业加起来的产量就有3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将近一半,但后面那些小企业就太多了。染料行业还是需要整合,走集团发展的道路。协会鼓励强强联合、上下游配套联合。如传化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锦鸡染料有限公司的合资,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双方各自利用资金、市场、技术、产业链等优势进行了重组。合资后,江苏锦鸡的活性染料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产量增长14.9%,2009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同比11.8%的增长,明显提高了开拓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田利明同时强调,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宣传淘汰落后装置、落后产品。每年协会都会列出几十个要淘汰的染料品种。整个行业一定要下大决心,下大气力,来淘汰这些落后的装置和产品。
二是积极推进经营“走出去”发展战略。占世界染料总量60%的产量集中在中国局部地区生产,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所以中国的染料企业必须走出去,到具备一定条件的、消费量相对较大和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建厂。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有些企业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和能力。2008年,浙江龙盛为染料行业带了一个好头,与印度基里(Kiri)染料公司合资成立了由龙盛控股的龙盛基里染料公司。经过双方半年多的努力,合资公司于2009年7月20日正式建成投产,中国染料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一个实现了中国染料公司跨国生产经营。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田利明说,计划经济时期,大家的品牌意识很淡,而且牌子和企业关系也不大。近10多年来,企业有了自营进出口权,才开始逐步有了打品牌的条件和可能。近三五年,企业已经比较重视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中国产的染料贴上跨国公司德司达的牌子,价格就能提高两三倍。所以大家也觉得冤枉,不服气。现在活性染料中有几种产品是中国名牌,但还是太少。与占全球总产量60%的产量相比,中国的品牌显得太少了。”
染料行业需要彻底洗牌,一批企业一定要淘汰,从而把价格拉上去,企业才能做真正有质量的产品----这已是大多数企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