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涂料与油墨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全球化工业的中心 化工产业的中国引力
2009-11-26 来源:天天化工网
关键词:赢创集团 甲基丙烯酸酯

    化工产业转移

    其实自2000年以来,全球化工业正在向中国集中,而且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等传统的化工中心却在不断地萎缩。
    “这是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全球化工业的中心正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发生转移。”魏德曼解释说。
    据了解,自1950年代以来全球化工中心已发生了多次转移,从最初的欧美转向日韩及台湾,2000年后又来到了中国。在每次转移的背后,都显现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转移。近年来陶氏化学的变迁正是这种变迁的缩影。
    作为百年老店的陶氏化学,自2000年以来却因决策迟缓遭遇到最严重的危机。不得已,2003年利伟成就任陶氏全球CEO后,开始谋求转型:一方面他将欧美等地的大宗化学品业务打包,欲和拥有油源的科威特石化公司合资经营;另一方面陶氏开始积极谋求向特种化工转型,并将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到了中国。
    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利伟成的全盘计划(详见2月5日《明日陶氏沉重一击》),“目前公司还在转型过程中,但中国的地位始终未受影响”,一位陶氏内部人士说。
    非但陶氏在谋求这种转型,巴斯夫、杜邦、壳牌和BP等都在谋求这种转型,中国正是它们转型过程中重点发展的市场,只是它们做得比陶氏更快而已。
    来自中国石化协会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2008年总产值达到了6.58万亿,较2007年增长24%,“受金融危机影响,我们预计今年增速将放缓,但未来的增速仍将保持强劲”。一位中国石化协会高层说。

    中国化工产业难题

    中国化工市场的欣欣向荣,给所有参与者带来了商机,然而随着市场格局的演变,中国本土企业却面临阵阵危机。
    “金融危机后,我国化工业遭遇重创,并暴露出我们企业力量分散,技术实力薄弱,产能多集中于低端产品的弱点,在金融风暴中,我们议价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上述石化协会高层说。
    在他看来,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及时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那么大批中小化工企业都将面临停产、甚至破产的命运;反观赢创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议价能力强的特种化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只是压缩了部分产品的产能。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