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行业动态 >> 正文
石化协会:全球化工业关注中国化工产业难题
2009-11-2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甲酯 陶氏 杜邦
    德国赢创集团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项目在上海化工园区正式投产。通过这个项目,赢创也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供应商。
    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被广泛应用于LCD显示屏、光伏电站、新能源汽车、建筑等众多领域。随着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对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正成为全球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地方。
    “中国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正成为全球化工业的中心。”美国化工学会理事长魏德曼评价说。该学会会员包括陶氏、杜邦、BP和塞拉尼斯等众多跨国化工巨头,在全球化工业中有重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有巨大的市场,陶氏、杜邦、BP等跨国化工巨头纷纷将生产重心转向中国,魏德曼担任董事长的塞拉尼斯更是将总部迁到了中国南京。
    然而市场的欣欣向荣,却难掩盖中国本土化工业的生存隐忧,“我们不但规模小、力量分散,更重要的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吸引世界先进技术中国难度很大,长此以往,我们又会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有中国石化协会官员坦言道。
    赢创新项目
    赢创集团是德国最大国有企业,其化工业务的前身是全球知名特种化学品生产商德固赛。自193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后,它已在中国拥有了15个生产基地,然而在上海化工园区的项目投产前,其中国区主要向国内市场提供农用饲料添加剂等产品。
    2007年该公司选址上海化工园区、决意投资2.5亿欧元在那里兴建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项目,这是该公司在华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其在全球的第二大单体投资项目。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可能很陌生,但是LCD、电池汽车、高速公路隔音板等却是大家很熟悉的产品,甲基丙烯酸酯正是这些高档消费品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赢创大中华区总裁俞大海博士介绍说。
    作为1961年出生在上海,并在国内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德籍华人,俞大海对中国市场有着很深刻的了解。在他看来,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市场消费结构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汽车、LCD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将迅速走入家庭,随之高速公路等产业也将获得飞速的发展。
    “过去本土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对高档消费品的化学特性要求,因此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基本依靠进口。然而消费升级了,市场扩大了,单纯的进口就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随着这个生产基地的投产,每年将有能力向市场提供10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此外还能生产甲基丙烯酸等多种化工产品,从而使赢创成为国内市场中唯一能提供全系列甲基丙烯酸甲酯类产品的供应商。
    有赢创内部人士透露,金融危机后赢创高层曾担心这个上海项目的盈利能力,然而今年的经济形势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目前全球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的需求正以5%的速度增长,其中最大的推动力量就来自于中国”。
    化工产业转移
    其实自2000年以来,全球化工业正在向中国集中,而且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等传统的化工中心却在不断地萎缩。
    “这是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全球化工业的中心正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发生转移。”魏德曼解释说。
    据了解,自1950年代以来全球化工中心已发生了多次转移,从最初的欧美转向日韩及台湾,2000年后又来到了中国。在每次转移的背后,都显现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转移。近年来陶氏化学的变迁正是这种变迁的缩影。
    作为百年老店的陶氏化学,自2000年以来却因决策迟缓遭遇到最严重的危机。不得已,2003年利伟成就任陶氏全球CEO后,开始谋求转型:一方面他将欧美等地的大宗化学品业务打包,欲和拥有油源的科威特石化公司合资经营;另一方面陶氏开始积极谋求向特种化工转型,并将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到了中国。
    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利伟成的全盘计划,“目前公司还在转型过程中,但中国的地位始终未受影响”,一位陶氏内部人士说。
    非但陶氏在谋求这种转型,巴斯夫、杜邦、壳牌和BP等都在谋求这种转型,中国正是它们转型过程中重点发展的市场,只是它们做得比陶氏更快而已。
    来自中国石化协会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2008年总产值达到了6.58万亿,较2007年增长24%,“受金融危机影响,我们预计今年增速将放缓,但未来的增速仍将保持强劲”。一位中国石化协会高层说。
    中国化工产业难题
    中国化工市场的欣欣向荣,给所有参与者带来了商机,然而随着市场格局的演变,中国本土企业却面临阵阵危机。
    “金融危机后,我国化工业遭遇重创,并暴露出我们企业力量分散,技术实力薄弱,产能多集中于低端产品的弱点,在金融风暴中,我们议价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上述石化协会高层说。
    在他看来,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及时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那么大批中小化工企业都将面临停产、甚至破产的命运;反观赢创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议价能力强的特种化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只是压缩了部分产品的产能。
    “中国化工市场正面临整合的关口,如果我们自己不强,那么必然被跨国公司击垮或吞并,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我国石化业的产业升级,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然而跨国公司们并不愿意这样。
    “我们不会将核心工厂转移到中国,那里的市场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朗声化学全球CEO贺德满博士说。
    有知情者透露,之所以如此,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一旦核心技术外泄,将给这些跨国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虽然这些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上进步很大,然而这不能令那些跨国公司放心,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强,又善于价格战,这令跨国公司十分忧虑。”
    他认为,如果不能解决产能整合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国化工业将很难摆脱世界“加工车间”的地位。
    据悉,在赢创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项目中,上海基地将主要承担大宗产品的生产,而更深一步的加工,将被放在日本进行。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