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中东低价风暴,要利用好营销网络优势;在国内少投入或到中东建设乙烯装置;重点发展丙烯、芳烃系列产品;裂解原料向多元化和轻质化方向发展,提高乙烯收率。
中东风暴袭来,业界谈虎色变。很多人认为,如今石化行业正面临生死大劫。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仅价格优势,中东就让我们几乎无还手之力。中东通过乙烷生产乙烯,乙烷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根据CMAI成本模型测算,2008年沙特乙烯平均现金成本为200美元~300美元/吨,即使加上运费,也比我们的产品便宜太多。
如何打响绝地反击战?许多人寄希望于国家政策保护。今年6月,我国继部分欧洲和东亚国家之后,对沙特石化产品进行了反倾销调查。结果如何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仅仅依靠国家政策保护,挽救不了陷入困境的乙烯产业。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面对中东威胁,我国乙烯工业必须自救。
要抵抗中东风暴,实行自救,必须先了解中东乙烯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动态。2008年,中东乙烯产能达到1474万吨,近80%的石化装置集中在伊朗和沙特。沙特为760万吨,占52%。伊朗为366万吨,占25%。其次为卡塔尔和科威特,分别占8%和6%。其他中东国家仅占不到10%。中东地区乙烯裂解料以轻烯烃为主,2008年共耗去乙烷987万吨,占71%;石脑油210万吨,占15%;丙烷168万吨,占12%;丁烷25万吨,占2%。由于装置大型化程度高,中东乙烯产品链较短,产品单一,以通用产品为主。2008年,中东乙烯产品中聚乙烯占60%、EO/EG占27%、二氯己烷占4%、乙苯3%,其他占6%。
如今传统石化产品的生产中心已逐渐向中东和亚洲转移。2009-2010年,中东地区将新增乙烯能力达645万吨/年,2011-2013年还将新增960万吨/年,分别占全球新增能力的41%及51%。由于区域内市场容量较小,中东乙烯80%的新增能力面向海外市场。2010年,中东将凭借成本优势成为乙烯衍生物出口基地,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基地。由于乙烯运输成本较高,其下游产品出口主要影响亚洲及我国市场。
中东来了,我国乙烯产业的应对之道只能是从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开始,同时加强研发力量,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具体的应对策略。
要利用好我们的营销网络优势,提高或保持市场占有率。相对于中东乙烯下游产品来说,我国的企业更具主场优势。我们熟悉国内市场,有自己经营的销售渠道以及与国内用户多年交往形成的产品忠诚度。这些优势中东乙烯企业短时间内是赶不上的。利用中东产品建设营销网络的时间,我们同时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在国内少投入或到中东建设乙烯装置,多进口中东产品,将更多的化工轻油用于交通运输,以缓解石油供应日益紧张的局势,这样做还可减少碳排放。到2010年,国内乙烯能力将达1500万吨/年左右,较2008年增长50%。2010~2015年间,国内还将新建或扩建6套乙烯装置,新增产量540万吨/年。预计“十二五”末,国内的乙烯能力达2085万吨/年,净增616万吨/年,年均增速为7.3%,占全球的比例将提升至12.5%。未来国内乙烯产能有过剩之忧,国内石化企业面临不小的压力,企业可以暂缓投入国内乙烯建设。
另外,多进口一些低价中东产品也无可厚非。
中东绝大部分新增产能为乙烯和甲醇,2008年,中东丙烯产能仅为438万吨,不及乙烯1/3。我们目前可以重点发展丙烯、芳烃系列产品,多产有机原料,向精细化工延伸。 合成材料向高附加值、多功能和绿色产品发展。
造成我国和中东乙烯价格差距的绝大部分原因在于裂解燃料的区别,今后我国的裂解原料应向多元化和轻质化方向发展,提高乙烯收率,充分利用好副产品的升值潜力。炼化一体化和装置大型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如碳五和碳九的利用就是很好的选择。日前,上海石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5万吨碳五分离装置打通了全流程,产出了合格产品。这标志着国内最大的碳五化学工业研发生产基地在上海崛起,中国的碳五化学产业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低端产品市场受中东威胁外,我国乙烯工业面临的对手还有很多。我们的高端产品市场要与欧美和日本竞争,中端产品市场要与韩国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多年以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严重、自主品牌缺失、结构失衡、行业集中度差一直是我们最大的软肋,这是国内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次危机迫使中国产业必须升级,如此看来,中东风暴来袭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