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开采:亚洲积极 欧美谨慎
2009-11-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可燃冰 甲醇 甲烷
位于徳国北部的港口城市基尔的海洋研究所着手研究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他们希望借助二氧化碳来提取水合物中的甲烷。被命名为“蜜糖计划”的可燃冰研究项目主任克劳斯·沃尔曼说可利用普通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既能生产燃料又能封存温室气体至冰冷的大洋底部。它克服了利用中的瓶颈,破除了气候变化的威胁。
沃尔曼和他的同事发现,当给晶状体的压强加到很大时,二氧化碳就能渗入晶体中,也就是说它填充了甲烷提取后形成的空洞。这样二氧化碳就被锁在了水形成的牢笼中了。沃尔曼指出,他们已经在实验室内成功实现了这个过程。另外他还对甲烷与二氧化碳的置换比例感到吃惊。实验表明,一份甲烷水合物分解后在冰层中形成的空白可以容纳5份二氧化碳水合物。不过这项技术趋于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指望印度的科学家对它感兴趣,显然估计过于乐观。沃尔曼说:“他们害怕西方只不过是想阻扰他们开发过快。”
欧美:人工合成可燃冰甲烷纯度过低
目前在进行可燃冰研究的主要是中国、日本、印度、徳国、挪威、俄罗斯和台湾和其他一些国家。虽然美国也拥有187兆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欧美在气水合物的研究和开采上可谓是小心翼翼。他们更关注人工开采对全球特别是极地气候可能带来的威胁。
上一次类似的“热室地球”(hothouseEarth)阶段大约发生在1亿到5000万年前,当时南极上森林苍郁,浅海则覆盖了现在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大片地区。5000多万年以前,由于海床塌方,曾造成甲烷水合物中甲烷大规模散失到大气中,造成的极端的温室效应,持续了数万年之久。东京大学的松本良教授在这个项目上研究了20年,他明确指出,甲烷水合物在历史上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曾使得地球上的物种大量灭绝。
2008年9月间,英国科学家两次观测到位于北冰洋上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西部(400米,另一处是1200米)海床释放出大量甲烷气泡。
同一时期,俄罗斯派出的科考船观测到在西伯利亚向海上延伸的大陆架底部也发生大规模气水合物融化现象。这些区域的甲烷释放从1.5万年前上个冰川季结束时就开始了,但没人知道为什么这个过程现在会加速。没有人知道,也许只是人们不想点破人类开采对气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因为毕竟可燃冰的发现承载了满足人类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能源需求的希望。
高压和低温是可燃冰稳定的两个必要条件。加拿大科学家依据这个原则,成功在实验室人工合成出可燃冰,但其甲烷成分仅为4%,远低于天然可燃冰的97%。在感叹大自然巧夺天工的同时,人们似乎应该静候技术的佳音。欧美的谨慎值得借鉴,因为可燃冰开采得好,是福,开采得不好,则会带来灭顶之灾。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