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德国的教授为世界文明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怎能不被他们的国人尊重和尊敬呢?
有学者认为,德国之所以在学术和思想界名人辈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德国很早建立了完善的大学教育系统。早在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 (后人称他为德国现代教育之父) 便厉行教育改革。洪堡按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本性发展个人的天赋和力量的教育思想改组普鲁士公立学校。他把柏林大学(1949年改名为洪堡大学)建成科研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大学,使之成为各德国大学效法的榜样。洪堡从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这一核心观念出发,认为大学的组织原则应建立在纯科学的观念之上。大学的研究并非对实用的、专门性科学知识的研究,以实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都是片面的畸形的教育,于人格发展并无多大裨益,只有那些“纯粹科学”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训练,才能教会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根据洪堡的理念,大学的基本特征有二:寂寞(独立)和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特征为依据。大学的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一定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应用洪堡的教育理念,德国的大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19世纪初, 普鲁士惨败于拿破仑的法国,虽然当时普鲁士正在向法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依然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下决心要办好教育。柏林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了,威廉三世不仅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柏林大学的校舍,而且每年还为柏林大学拨款15万塔勒。而在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为学校做的经费预算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用作了建筑费用,较多的经费则用于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一流教授方面。在洪堡大学的办学经费预算中,比人员工资预算还要多出一倍的是用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预算。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明确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职业或技术培训中心,更不是卖文凭的机构”。“为科学而工作”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风。上世纪20-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可惜,近60年来人们把这样的理念几乎忘了, 更甚者——出大官者,乃杰出大学也。
柏林大学刚创建时,教授的标准工资是年薪1500塔勒。在当时发达的港口城市,一个熟练的手艺人家庭,年生活费仅需150塔勒;一个受过高度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年生活费约为750塔勒。也就是说,一个柏林大学教授的工资足够养活10户手艺人家庭,或是两户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一个经济收入“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剃头刀”的社会里,教授是很难有足够的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的。
德国大学的教授名额有限,每个专业一般只有一个教授,是教研室当然的主任。等级制度非常严格,教研室内其他博士(研究人员),如果不换大学一辈子也不可能当上教授,所以也就不会有教授级工程师。我们中国大学教授太多太滥,一个教研室往往有20几个教授,有的正教授甚至都没有发表过什么有影响的论文。在国外找不到助理教授位子的博士后,往往一回国就成为正教授,于是就以为和国外正教授对等了,其实不然。所以,中国存有严重的“职称泡沫”。
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没有采用当今中国流行的招聘大学院长、副校长(正校长由上级党组任命,不公开招聘)的“笔试+口试”或“人机对话”的选才方法,自作主张地就直接聘请了呼吁推行全民教育的学者费希特出任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于是之后这个大学的讲台上就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格林兄弟、普朗克、爱因斯坦……
看到这里,我们对德国人为何这么尊重和尊敬大学教授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已大学的教授尊重和尊敬呢?为什么当今教授越来越贬值,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国大学的教授中没有出现莱布尼茨、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和海森堡格等科学和文化大师,没有发明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照相机、计算机、手机等,也没有发现电、微积分和相对论。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器、交通和通讯都是西方科学家原创的成果,中国大学的教授对这些重要的人类文明几乎毫无贡献。这里既有关键的体制问题,当然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马克思·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再看中国大学校园有些教授,不用谈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了,简直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没有差别,拉帮结派,吹牛拍马、投机钻营,溜须拍马,混迹于市俗,热衷官场,勾心斗角,或滥竽充数,不懂装懂,误人子弟,剽窃国内或国外的论文,制造垃圾论文,他们哪里视学问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惟一支撑;或在酒桌、歌厅、麻将桌上花时间,这类人注定在科学上没有创新。如果连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没有人管,这种氛围中有怎会出得了真正的成果?自身不争气,就怪不得民众不尊重和不尊敬了。
- 南京理工大学傅佳骏教授团队 Small 综述:受人体启发的仿生自修复材料 2024-11-08
- 江苏大学张侃教授团队 Macromolecules:具有多轮环结构的本征低温固化型苯并噁嗪树脂 2024-11-08
- 湖南大学王少飞教授 AFM:钯功能化MOF凝胶网络在混合基质膜中创造连续氢溢流 2024-11-08
- 去年全社会1.4万亿元研发支出超7成来自企业 2016-03-14
- 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座谈会 2016-03-08
- 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2015-06-29
- 2024年全国高分子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将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举办(第二轮通知)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