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用事业平台凝聚一流人才
2012-07-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女人和我们男人不一样,她们很留恋国外的生活,不要因为这件事,让家中忽然有这么大的改变。”周绪红让黎家先回来看看,如果认为在兰州比在美国的生活更好、更满意,那时候,再让家人一起搬回兰州。
 
到兰大以后,黎家的团队建成国内一流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随着事业的发展,黎家的家人也顺理成章地搬到了兰州。更让周绪红感到惊喜的是,在黎家的影响下,学校先后从美国成功引进了邱全胜、苟小平、李祥锴三位特聘教授,以及易静、刘璞两位留美博士,同时还重点培养和招聘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有了这样一批学科带头人,我这个校长很好当的。”周绪红幽默地说。
 
不毛之地更有异香
 
曾经有一个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周绪红听了很不舒服。
 
“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很多是不长草的,谁解决了西部长草的问题,谁就有机会获得和袁隆平先生一样的大奖。”周绪红总是这样鼓励大家。
 
周绪红清楚地认识到,兰大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这是兰大的劣势,但又是兰大学科研究的优势,“地域特色所派生出来的学科特色就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大学的长处所在”。
 
下一步兰大发展要靠打“特色牌”:沙漠、戈壁、高原、冰川、冻土、地球物理、大气科学、高寒干旱生态、集水农业、草业科技、西部资源环境、西北风沙治理、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生物药材以及敦煌学、西北史地、西北少数民族学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和特色,兰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被这个地域优势吸引回来的人还不少。
 
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敢于吃“回头草”的未必是“劣马”。西北少数民族研究院院长高永久曾是兰大的老师,被某大学“挖走”许多年后又回到了兰大。高永久的回归让周绪红很感慨,“放弃了好的城市、好的大学、好的职位,还有这么多年的积累,走了一条大家都不认可的路,回来了,不容易!”
 
被西北这片黄土地吸引来的还有从美国回来的大气科学学院的院长黄建平。对于大气研究,甘肃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黄建平在兰州郊区的山上建立了观测站,开展最为基础的大气监测。短短几年里,年轻的大气科学学院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知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引来“女婿”更要善待“儿子”
 
兰大有这样一句话:“引来‘女婿’,但不能气走‘儿子’。”
 
在大量对外引进人才的同时,兰大还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学校每年派出100名以上的教师赴国外以及国内名校进行学术进修,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4年至2008年,学校共选派113名教师到国外留学、164名教师进行国内培训、22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4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此外,学校为230位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科研启动费和配套费。选派一流的青年教师到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为五年、十年后的兰大储备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
 
“要进一步完善柔性使用人才的政策和机制。”周绪红说。要采取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巧借东风、借船出海”;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短期兼职、合作研究、讲学讲座、学术休假等多种方式投身兰大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采访过程中,周绪红提到了一篇名为《萃英山,青春的山》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文字,“世间的学校千所万所,接纳你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世间的名山千座万座,镌刻你人生记忆的山是最好的山。萃英山啊,我青春的山,你孕育了我一生最宝贵时光中的理想、信念和爱情”。
 
萃英山位于兰大榆中校区西侧,“萃英”二字凝结了聚集英才之意。这篇美文是一位“孔雀东南飞”时期离开兰大,如今又回到兰大的老师写的。当时,文章发表在兰大的学报上,在校园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周绪红仔细阅读了一番,感慨颇多:“兰大流行一句话——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这就是生动的写照。”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