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学新闻》:会诊中国高教改革
2009-12-24  来源:科学网
关键词:高教改革

 
让教育家来进行教育改革
 
我一直关心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仅因为我自己曾经是在中国受到高等教育,更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到目前为止如果用两个字来总结的话,只有“失败”。
 
中国的高等教育到现在还能苟延残喘,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了普通老百姓的“美好幻想”:在几十年前,人们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地位,但现在看来,人在社会的地位变化和金钱的多少相关联,而和自己的努力越来越不相关。“给我钱,我给你小孩找到上大学的路子,”年轻一代的很多人因此相信,钱而非自己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要素。在我看来,当这个国家不给大多数年轻人以希望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未来堪忧。
 
但如果仅仅是盯着教育体制本身去改还是毫无希望,我之前讲过,高等教育体制在中国是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教育体制改革的失败只是中国现行泛行政化政治体制的折射而已。
 
中国高等教育的去行政化非常重要,真正让教育家来进行教育改革。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家并不是指单单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是忠诚于高等教育理念的人。这样讲并不是排挤政治家,恰恰相反,教育的改革需要好的政治家来支持。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该让民办学校、注重技术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事实上,像美国这样发展到工业化后期的国家,社区大学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真正好的高等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孤立于整个社会体制进行改革,很难相信南方科技大学能够成功。能不能够摆脱中国的整个社会体制存在?搞不好,又是一种政绩工程。人们对这种尝试抱的希望不要太大。
 
张鸣:“大跃进”的发展道路无可救药
 
“中国的教育改革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脱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并没有中国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
 
——张鸣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年中进行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改革。在改革之前中国学的是苏式教育,以职业性的训练为主,学科分类比较细;而在改革后学的是美式教育,强调综合素质,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校,美国有常春藤,我们也照搬概念。
 
但不幸的是,高校的改革过程中既丢掉了苏式教育的长处,又没有学到美式教育的优点,倒是把两者的缺陷都学到了。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走的是“大跃进”的发展道路,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在高投入后,行政导向进一步强化,这就导致了高校“衙门化”。高等教育成了课题拉动的科研活动,无视科研的基本规律;投入和科研周期不完全成正比。教育部给高校定很多指标(课题数),科研活动变成了指标体系,科研活动的成果是SCI,是专著,而非人才。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课题,发更多的SCI,很多教授已经把学生变成了“打工仔”,根本谈不上去“传道,授业,解惑”。打个比方,进入高校前的学生好比一些毛胚,现在高校的功效不是继续精加工,而是到时间给每个毛胚身上扣一个章,推到社会上完事,这样的学生不失业才奇怪。
 
中国的教育改革既然是“大跃进”,就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脱节的,因此尽管目前中国的高校非常多,但都是些不合格的大学,职业教育仍然很需要。这么多年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一直依赖农民工的加工,产业附加值比日本、德国都要低得多,但是我们仍然忙着把职业学校升级。
 
高等教育的功能应该有二:培养人才;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这个“人才”包括真正的“大师”,也包括能够切实推动社会生产力,使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性人才。我们两方面都没有。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起飞,是以简单加工为特色的工业化。产业的升级,到今天为止,依然有限。加上金融业等服务业严重滞后,而且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还可能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滞后下去,所以,白领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而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并没有中国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雯雯)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