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NPs)在催化、生物医学及能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其性能高度依赖于表面配体的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传统配体,例如硫醇配体通过金-硫键(结合能126 kJ/mol)稳定金纳米粒子(AuNPs),但在强酸、高温或氧化环境中易断裂失效,极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氮杂环卡宾(NHCs)凭借强σ供体特性能够与金属形成更稳定的金属-碳键,但其高反应活性与功能基团的兼容性问题阻碍了NPs的多功能化设计。复旦大学聂志鸿与桑玉涛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多氮杂环卡宾(NHCs)锚定+活性酯功能化”的双模块策略,不仅解决了NPs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难题,还实现了表面功能的精准定制。
双模块设计实现稳定性与功能化协同
该研究团队设计的聚合物配体由两个功能模块组成(图1a):
1. 稳定模块(多NHCs嵌段):含多NHCs的嵌段通过多点配位形成“超强锚链”,赋予NPs卓越的环境耐受性。实验表明,功能化后的AuNPs可在极端pH(0-14)、宽温域(-78°C至100°C)及高盐浓度(1000 mM NaCl)下保持稳定(图3a-d)。
2. 功能模块(聚活性酯嵌段):聚五氟苯酯(PPFPMA)嵌段通过氨解反应原位引入引入羧基、氨基、双键等活性基团,实现NPs表面化学特性的精准定制(含单/多官能化模式)。
图1. 含NHC的聚合物配体增强NPs功能化稳定性和反应性的示意图。(a)共聚NHCs聚合物配体接枝AuNPs的示意图以及AuNPs的单官能化和双官能化示意图和相应的TEM图像。(b)单NHC聚合配体和(c)均聚NHCs聚合物配体接枝NPs的示意图及TEM图像。(d)AuNPs表面氨解功能化示例的示意图以及功能化AuNPs间的化学相互作用。
氨解反应机制与影响因素
图2. 共聚NHCs接枝AuNPs的表面氨解。(a)AuNPs@PPFPMA113-MNHC与各种氨基分子氨解的紫外-可见光谱。NH2-PEG氨解AuNPs@PPFPMA113-MNHC前后的(b)F 1s和(c)C 1s的XPS信号图。(d)AuNPs@PPFPMA113-MNHC氨解前的19F NMR光谱以及用(e)NH2-PEG和(f)乙胺氨解的反应和相应的19F NMR光谱。(g)AuNPs@P(PFPMA-r-St)-b-PMNHC经NH2-PEG氨解的反应和相应的19F NMR光谱。
稳定性与反应活性
图3. 氨解后AuNPs的稳定性。NH2-PEG氨解的AuNPs在(a)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保持48小时,以及(b)在不同温度下保持16小时的紫外-可见光谱。(c)NH2-PEG氨解的AuNPs和SH-PEG修饰的AuNPs在不同pH环境下保持48小时的照片。(d)NH2-PEG氨解的AuNPs和(e)SH-PEG修饰的AuNPs在不同pH环境下保持48小时的UV-Vis光谱。插图展示了半高全宽(FWHM)随pH的变化。
图4.功能化NPs的反应性。(a)单功能化AuNPs,(b)双功能化AuNPs和(c)柠檬酸盐包覆的AuNPs的示意图,(d)35.5 ± 2.2nm氨基官能化AuNPs和18.3 ± 2.5nm柠檬酸盐包覆的AuNPs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介导的二元NPs组装的TEM图像。(e)35.5 ± 2.2nm双键官能化AuNPs通过加成聚合反应组装的SEM图像。(f)35.5 ± 2.2 nm醛官能化AuNPs和18.3 ± 2.5 nm氨基官能化AuNPs通过席夫碱反应介导的之间二元NP组装的SEM图像。(g)35.5 ± 2.2nm共轭二烯官能化AuNPs和18.3 ± 2.5nm碳碳双键官能化AuNPs通过D-A反应介导的之间的二元NP组装SEM图像。比例尺为100 nm。
普适性验证
图5. Fe3O4和NaYF4 NPs的表面功能化。(a, b)Fe3O4@PPFPMA113-MNHC和(c, d)NaYF4@PPFPMA113-MNHC在NH2-PEG氨解前后的TEM图像。(e)Fe3O4@PPFPMA113-MNHC和(f)NaYF4@PPFPMA113-MNHC在NH2-PEG氨解前后的F 1s的XPS信号图。(g)Fe3O4@PPFPMA113-MNHC和(h)NaYF4@PPFPMA113-MNHC在NH2-PEG氨解前后的C 1s的XPS信号图。比例尺为100 nm。
研究价值与未来展望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9640
- 华南理工大学谢从珍/王瑞团队 Adv. Mater.:金属纳米粒子引导电荷消散的非线性电导材料 2025-01-15
- 山东大学崔基炜教授团队AHM:低免疫原性靶向聚乙二醇纳米粒子用于光热-免疫协同治疗 2025-01-08
- 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团队 ACS Nano:阳离子磁性纳米粒子激活自然杀伤细胞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2024-12-28
- 华东师范大学张强研究员课题组《ACS Nano》:一种表面功能化的多色纤维素纳米球用于多重侧流层析检测 2025-01-27
- 上海交大刘尽尧团队《Acc. Chem. Res.》综述:多巴胺聚合介导的细菌表面功能化 2024-03-07
- 苏大李刚、郑兆柱和苏大附一院李峰合作 ACS BSE: 丝素蛋白基药物缓释功能输尿管支架 2023-12-27
- 天津大学叶龙教授等 EES:分子增韧新策略协同提升有机光伏电池的效率、稳定性、本征可拉伸性、机械耐久性和输出功率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