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北大学刘斌、太原理工大学杨永珍团队《Chin. Chem. Lett.》:通过聚合和氢键作用实现聚醇的长寿命室温磷光
2022-11-23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年来,非传统荧光聚合物作为一类新兴的发光聚合物材料,因其结构中不含有明确的大π共轭结构发色团(如:聚丙烯腈、聚酯、聚羟氨酯等),致使其发光机理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而这些非传统荧光聚合物结构中均离不开杂原子,比如:氧、氮、硫、硅、硼、磷等元素,其发光机理经过大量研究证实:杂原子基团通过空间相互作用(Through-space interactions, TSIs)造成电子云重叠,促使轨道耦合裂分成具有较低能隙的能级,从而使得在较低能量的激发下产生可见光发射。其中,参与轨道裂分的原子总和称为“簇”,这一行为称为“簇聚诱导发光(Clusterization-triggered emission, CTE)”,该现象统称为“簇发光(Clusteroluminescence, CL)”。


  对于簇发光高分子,如何证实基团的TSIs方式是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一方面,诱导杂原子基团聚集并实现TSIs的方式有多种(如:氢键、结晶、配位、聚合等)(J. Mater. Chem. C, 2017, 5, 4892?4898; Mater. Horiz., 2020, 7, 987?998;J. Mater. Chem. C, 2022, 10, 16420; Chin. Chem. Lett., 2023, DOI: 10.1016/j.cclet.2022.107909),而如何明确并调控上述作用方式对于揭示基团的TSIs方式以及设计具有特定发光性能(如:室温磷光)的材料尤为关键;另一方面,目前多数非传统荧光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同时包含n电子和π电子,结构相对复杂,对研究基团的TSIs造成困扰,如何构建一类结构简单的发光模型分子对于揭示簇发光机理极为关键。


  基于此,中北大学刘斌团队和太原理工大学杨永珍团队制备得到结构单元仅含有羟基的无定型聚醇,该类聚合物结构中不含有π电子,却展现出荧光量子产率约为12%的青蓝色荧光以及寿命高达89 ms的绿色室温磷光(RTP)。其中,PMOpolymethylol)的结构单元只比PVA多一个羟基,便导致其产生极强的氢键作用。经对照实验(PVA、甲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赤藓糖醇、木糖醇、D-甘露糖醇/D-葡萄糖醇)以及结合理论结算,证实氧原子间的Through-space n-n interactionsTSI-n-n是产生荧光和磷光双发射的根源,其中,氢键和聚合是诱导产生TSIs的直接原因。 


  文章以“Hydrogen bonding-induced oxygen clusters and long-lived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from amorphous polyols”为题发表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上,中北大学王亚玲和太原理工大学陈康为本文第一作者,中北大学刘斌和太原理工大学杨永珍为本文通讯作者。


  如图1所示,在PMOPBD中除了氧原子、n电子和σ电子外,没有其他杂原子和π电子。但PMOPBD固态粉末都具有青蓝色荧光和绿色磷光双发射特性,其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Y)和磷光量子产率(phosphorescence quantum yield, QYP)分别为12.15%5.32%12.1%5.17%。并且磷光寿命肉眼可见超过2.0秒。但具有相似结构的PVA几乎没有荧光,证实了强氢键作用起着关键性作用。 


1. PMOPBDPVA的分子结构及在365 nm紫外灯照射和关闭紫外灯后的照片。


  由于PMOPBD具有相似的光学特性,以PMO为例进行分析。如图2a所示,与其它非传统发光聚合物一样,PMO在不同激发波长下展现出激发依赖特性,其光谱覆盖了从350600 nm的发射带,其中在360 nm激发下发射峰位于438 nm,荧光寿命为3.95 ns(图2a-b)。由于PMO结构中不含其他杂原子基团,因此其发射来源只能是氧原子间的TSIs。在聚集态下,氢键诱导氧原子聚集导致n电子重叠,产生轨道裂分,形成更低HOMO-LUMO能级的氧簇,进而发射荧光和磷光。此外,不同程度TSIs的氧簇具有不同的HOMO-LUMO能级,这也是其激发依赖性的来源。对PMO的磷光性能进行表征,在360 nm激发下其磷光发射峰位于500 nm处,寿命为89.17 ms(图2c-d)。此外,其磷光也具有激发依赖性,更加证实了不同共轭程度氧簇的存在(图2e-f)。


  除氢键作用外,聚合是实现PMO荧光发射的另一重要因素。当PMO的聚合度分别为123,即甲醇、乙二醇、丙三醇时,是没有荧光/磷光发射的。当聚合度为456,即赤藓糖醇、木糖醇、D-甘露糖醇时,为结晶小分子,根据文献报道,结晶的木糖醇仅观察到微弱的蓝色荧光,QY只有1.5%,没有RTP现象。此外,作者通过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测试PMOPBD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183.3 113 ℃,表明PMOPBD为无定形态而非晶态。因此,这证实聚合可以诱导比结晶更强的TSIs,进而实现荧光和RTP双发射。这也进一步证明聚合诱导发光(Polymerization-induced emission, PIE(Materials Horizons, 2020, 7, 987?998)


 2.a)不同激发波长的PMOPL光谱(固态);(bPMO的荧光寿命曲线(固态);(cPMO的时间分辨光谱。(磷光模式:λex = 360 nm)(固态);(d) PMO的磷光寿命曲线(固态);(e)不同激发波长下PMO的时间分辨光谱。(延迟时间: 1 ms)(固态);(f)不同激发波长下PMO的归一化时间分辨光谱(固态)。


  为进一步探究PMOPBD的荧光和磷光来源于氢键诱导氧原子间的TSI-n-n,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d, p)水平上优化PMOPBDPVA、乙二醇和丙二醇的结构,其中为方便计算,聚合物选用14个结构单元组成的单聚合物链。如图3所示,PMOPBD中存在许多短距离的O···H,甚至有的小于1.72 ?,这表明结构中存在强氢键作用,在氢键诱导下,PMOPBD的大多数氧原子的距离为2.58-2.83 ?,小于氧原子的范德华半径(dO)的两倍(rB: 1.52 ?; rP: 1.40 ?)。PVA不同于PMOPBD,只在在弯曲部位存在两个短程O···H,其余都大于4.00 ?,使得分子内氢键难以形成,进而导致大多数氧原子的距离大于dO,没有氧簇的形成。证实了氢键在PMOPBD荧光和RTP双发射的重要作用。此外,乙二醇和1,2-丙二醇作为PMOPBD的结构单元模型分子,相邻的羟基之间的距离约为3.6 ?(图4d-e),远大于dO,并且没有观察荧光现象,证实了聚合是PMOPBD产生TSIs的关键因素。


 3.aPMO,bPVA和(cPBD的优化构象,基于(DFTB3LYP/6-31d, p)水平的14个结构单元的单一聚合物链。(d)乙二醇和(e1,2-丙二醇在(DFTB3LYP/6-31d, p)水平的优化构象。(红色箭头代表氧原子之间的距离,绿色箭头代表氢键的距离)。


  上述结果充分证实了PMOPBD的荧光和RTP归因于氧原子之间由强氢键诱导的TSI-n-n。氧原子n电子云的重叠导致了轨道裂分和耦合,并产生了较小带隙的新分子轨道,进而实现可见光发射。同时由于氧原子间距离不同,电子云的重叠程度和TSIs也不同,形成了不同共轭程度的氧簇,因此,导致了具有不同能隙的分子轨道的产生,并展现出激发依赖的PLRTP发射,详细示意图见图4 


4. PMOPBDTSIs示意图,以及由TSIs引起的轨道裂分,其中EO为氧原子的能隙,EOC是氧簇的能隙。


  综上所述,作者制备了一类具有荧光和长寿命RTP双发射的无定形聚醇。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证明,氧原子的TSI-n-n是产生荧光和RTP的根本原因。对照实验表明,聚合和氢键在氧簇的生成和TSIs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PMOPBD的强氢键作用,导致其难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TSI-n-n的深入了解。因此寻求一种可溶性的强氢键非传统荧光聚合物,并开发具有更好光学性能的非传统荧光聚合物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这项工作不仅为荧光和RTP材料的设计和构建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非传统荧光聚合物的簇发光机制提供了新的启示。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let.2022.07.027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