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大学彭强教授团队 AFM:在聚合物中引入强极性基团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共混形貌以提升器件性能
2022-10-08  来源:高分子科技

  构建三元无规共聚物是当前设计合成高性能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有效策略之一。一般来说,第三基团的引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熵增和聚合物骨架的无序性;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第三基团可以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抵消骨架无序性造成的分子聚集减弱。近日,四川大学彭强团队通过在高性能聚合物PM6中引入强极性的第三基团TzBI,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三元无规共聚物,实现了对薄膜纳米形貌的精确调控,制备了高开路电压、高填充因子和能量转换效率高达18.36%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


1 三元无规共聚物的设计思路和合成步骤


  三元无规共聚物的设计思路和合成步骤如图1所示。该团队发现,引入TzBI基团并未对分子在溶液和薄膜中的光吸收范围造成明显影响。这是因为少量的TzBI在提高了分子骨架的无序性同时也增加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这两个相反作用的影响下,分子体现出了相似的聚集特性。另一方面,TzBI基团较强的吸电子能力,有利于降低聚合物的分子轨道能级。 


图2 基于不同聚合物给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J-V曲线和EQE曲线


在与小分子受体L8-BO组成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中,TzBI基团对分子轨道能级的降低提高了器件的开路电压。更重要的是,相对于能量转换效率高达17.53%的PM6:L8-BO器件,在基于PM6-TzBI-10(包含10%TzBI基团)的电池器件中,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都有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高达18.36%的能量转换效率。然而,进一步增加TzBI基团的组分比例,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则逐渐下降。 


图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物理过程和纳米形貌表征


  该团队对器件的光物理过程进行了系统表征。通过使用瞬态吸收光谱、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光电流/暗电流测试和不同光强下的器件性能表征等技术手段(图3左图),发现了基于PM6-TzBI-10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具有更高效的激子解离、更平衡的电荷传输和更少的陷阱态电荷复合。这一系列光物理过程的提升都指向了更加优化的薄膜形貌。从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表征(图3右图)中得出,TzBI的引入扩宽了聚合物分子间的层间堆积距离,这和分子骨架的无序性有关。在引入5-15% TzBI的聚合物中,晶体尺寸略微增加,而在引入20% TzBI后,由于强极性基团引入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晶体相干长度迅速增大。这表明不同含量TzBI的引入可以影响晶体结构和晶体尺寸。在混合薄膜中,随着TzBI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给体和小分子受体的结晶度和晶体尺寸都显著提高,特别是L8-BO的晶体相干长度从15.3 nm提高到了24.8 nm。通过平衡分子间作用和分子骨架无序性对晶体结构和尺寸的影响,最终实现了对薄膜共混形貌的精确调控,在PM6-TzBI-10中实现了最优的光物理过程和器件性能。


  这一工作通过引入强极性第三基团平衡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骨架的无序性,设计合成了高性能三元无规共聚物给体材料PM6-TzBI-10,为三元无规共聚物给体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上述研究成果以“Tradeoff between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and Backbone Disorder by High Molecular Dipole Block for Improving Blend Morphology of Polymer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DOI:10.1002/adfm.202208950),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彤岩,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化工学院于立扬副研究员和彭强教授。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208950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