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京大学本科生创建“分子共和国”
2009-04-30  来源:科学网
网络科普作品的诞生
 
    2005年的夏天,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群没回家、留在实验室工作的学生琢磨在这炎热的夏季里再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一位名叫陈佳未的同学,突发奇想地写了篇关于化学元素的短文,并立即发动周围的同学围绕一个个化学元素撰写诙谐幽默的文章,并将其发到北大未名BBS论坛化学学院版面上。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就在虚拟的网络中建立起一个“元素的世界”。 “‘元素的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由学生群体自发的科普创作。”据《分子共和国》执行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王子涛说。当时反响很好,效果出乎意料,同时大家意识到,原来科学普及也可以以这种形式出现。但由于是完全自发的群体写作,这一活动没有得到延续。
 
    转眼到了2006年的夏天,徐光宪院士在北大未名BBS论坛化学学院版面以“老顽童”的网名发表《分子共和国——开国大典》一文,号召全院师生开动脑筋,运用趣味、通俗的语言文字描写分子,共同构建一个“分子共和国”。此次,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团委、研究生会、学生会体行动起来,发动同学,响应徐老的号召,开始了为期近3个月的“分子共和国”趣味科普文学创作活动。王子涛介绍说,那些日子里每天在论坛里都能见到同学们上传的一篇篇新文章,能感受到同学们日渐高涨的热情。从2006年7月到10月,短短3个月即收到了80余篇稿子。
 
    “该活动在全校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希望将这些原创科普文章结集出版,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推动我国科普教育的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随即开始了历时一年多的编校工作,完成了对原稿语言、逻辑、学术等方面的校对和插图的选配。”《分子共和国》的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在首发式的发言中这样介绍。
 
    “这本《分子共和国》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很多插曲。”王子涛说。首先同学们在编写稿件过程中,就引发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何平衡这种科普文章的学术性和娱乐性。其次,在准备集结出版这本书时,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找“婆家”——出版社。王子涛解释说:“这种群体创作的作品寻找到的出版社估计还是为数不多。”他们最终于2007年11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落脚。
 
    除了上述插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筛选稿件,因为近80多篇稿件只能有60多篇入选。“筛选稿件是一个很痛苦的抉择过程。”王子涛说。他们把所有文章返给作者,让其在两周内完成稿件的修改、补充。此后又再次收集所有稿件,并先找研究生看文章的知识构架,然后请徐老、高松等《分子共和国》的13位学术顾问审阅这些稿件。在2008年4月底,把稿件发给出版社,此后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拉锯战”,编委会的成员们根据出版社、学术顾问们提出的意见,反复修改多次。
 
    《分子共和国》并不是一个“终结”。据该书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玉国介绍说,学院陆续还计划出版《元素的世界》、《分子共和国·明星篇》等科普作品,希望能使公众真正地了解化学、熟悉化学、热爱化学、参与化学,并且还会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读者出版不同创作形式的科普书。比如,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研力量强,学院有近60个独立课题小组,希望将来每个课题小组都能将自己研究的前沿成果以深入浅出的科普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该书副主编之一韩冬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以“院士大师发起、同学创作、团委组织、教授指导”为宗旨做大学生科普创作,希望这种模式能得以推广,以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chen)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