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气泡通常定义为液体包裹着一定体积气体或蒸气,其大小类似于纳米粒子(小于1000纳米)。纳米气泡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例如自来水中混合空气而形成的微小气泡。纳米气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首次气凝胶的发现。从那时起,纳米气泡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和农业生产,比如通过浮选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促进农业增长、提高燃料燃烧效率、通过降低流动阻力来节省能源等。最近十来年,由于纳米气泡具有诸多独特优点(例如小尺寸,高体积比,长寿命,静电荷特性,表面吸附性等),而在生物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备受关注,例如光或超声应激响应的纳米气泡。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纳米气泡在外部环境(例如超声波,光或pH值变化)触发下表现出独特的刺激响应特性,可实现多种生物医学应用例如超声成像、药物递送和治疗等。尽管已有报道总结了纳米气泡理论、合成和应用,但尚未有报道过纳米气泡技术在生物医药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鉴于纳米气泡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日新月异,在过去4到5年中该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发现,因此亟需更新该领域的综述。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中比先进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化学工程学院)黄超伯/熊燃华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Stefaan De Smedt院士和Kevin Braeckmans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了综述文章“Stimuli-responsive Nanobubb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DOI:10.1039/C9CS00839J)。该综述文章首先介绍了各类纳米气泡的发展历史,接着说明了与新兴生物医学应用密切相关的应激响应纳米气泡的特性,然后进一步阐述了应激响应纳米气泡的合成和表征方法,最后讨论了应激响应纳米气泡的各种生物医学应用和未来前景。
南京林业大学中比先进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化学工程学院)熊燃华教授为第一作者,南京林业大学中比先进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黄超伯教授,中比生物医学材料联合实验室/比利时根特大学Stefaan De Smedt院士、Kevin Braeckmans教授为通讯作者,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74060和21644004)等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C9CS00839J
实验室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nfu-u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