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课题组和陈翔宇课题组《AFM》: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和介电弹性体的可擦写盲文显示系统
2020-10-28  来源:高分子科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已有超过3600万名盲人。由于视力受损,盲人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和阅读。盲文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它们由6个触点组成,这些触点被排列成三行两列,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字符。通过触摸,盲人可以从盲文书中获得文本信息。但是,现在的纸制盲文书籍较为厚重,且内容无法更新,难以快速、实时地给盲人提供最新的信息。


  介电弹性体是一种电活性聚合物,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大幅的形变,并在电场消失后立即恢复其原始尺寸,具有轻便、可快速变形的能力,适于制作新型可擦写盲文显示设备。但是,常见的介电弹性体驱动装置都是高压电源,不仅重量大、耗电量大、价格也很昂贵,难以用于便携的盲文显示设备,而且高压电源还对人体有安全隐患。因此,如果有一种轻便、经济、安全的装置能产生高电压来驱动介电弹性体薄膜,将使便携的、可擦写盲文书成为现实,给众多无法使用触摸屏的盲人带来真实“可触”的好处。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李舟课题组与陈翔宇课题组,以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为高压源,研制了一种基于介质弹性体的盲文显示系统,该系统具有简单轻巧、制作成本低,安全可靠等特点。研究者通过优化器件设计,使TENG产生3000多伏的电压,其短路电流仅为微安级,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危害,可驱动介电弹性体薄膜,使其发生形变,并成为可触摸的盲文触点;基于此,研究者设计了盲文显示器件基础单元(以下简称盲文单元),并加入程控开关矩阵实现了可擦写的复杂显示方案,使该器件具有了刷新和显示不同盲文字符的功能,可构建盲文显示阵列,展示了作为可擦写盲文显示系统的潜力,为设计便携式盲文电子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相关成果以” Refreshable Braille Display System Based o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nd Dielectric Elastomer”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2006612).


图1. 可擦写盲文展示系统的设计


  如图1所示,整个盲文显示系统由盲文单元、TENG和控制模块组成。采用单电极滑动式TENG作为驱动源。盲文单元的主体部分为具有柔性电极(碳脂电极)的介电弹性体,单元内有空腔。


图2. TENG的电学表征


  如图2所示,经过等离子体刻蚀的Kapton薄膜有效地提高了TENG的输出性能。为了更好地说明TENG作为高压源的安全优势,研究者分别测量由TENG和商用高压电源驱动的介电弹性体的击穿电流(Ibreak)。结果表明由TENG引起的Ibreak(44.34 μA)远远小于由商用高压电源引起的Ibreak(28663 μA)。图2c, 2d, 2e分别是对面积为16cm2 TENG的电学表征


图3. TENG驱动介电弹性体的原理及影响触点突起高度的因素


  如图3所示,TENG驱动介电弹性体的原理为:根据摩擦电序列,Kapton具有比Al更强的电负性。初始状态下Kapton膜的表面上聚集负电荷,而在Al箔的表面上聚集等量的正净电荷。TENG在滑动过程中,电子从Al注入到Kapton中,这两种材料之间会出现压降,连接在TENG与地之间的介电弹性体具有电容特性,因此将承受这种压降。受麦克斯韦力的影响,介电弹性体薄膜被横向拉伸,盲文单元内的气体将其转变为突起的触点。腔体的气压(图3c, 3d, 3f)、TENG的面积(图3d, 3e)、以及介电弹性体的预拉伸率是影响触点突起高度的主要因素。图3g, 3h分别为TENG驱动介电弹性体时,TENG电荷的积累与释放过程,和相应触点突起高度的升降过程。


图4. 具有六个介电弹性体触点的盲文显示单元


  如图4所示,研究人员设计具有六个触点的盲文显示单元,并用阵列化的TENG驱动每个触点以确保每个触点都能获得良好的驱动力,并同时展示A, B, C三个盲文字符。


图5. 加入控制器的可擦写盲文显示系统


  如图5所示,控制器的加入,使同一个盲文单元实现不同盲文字符的展示。研究者用同个盲文单元分别展示T, E, N, G四个盲文字符,实现了盲文的可擦写展示功能。图5c是对对便携式可擦写盲文电子书的展望。


  结论: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TENG和介电弹性体的可擦写盲文显示系统的设计思路,并进行系统展示。利用TENG输出的上千伏电压,使介电弹性体薄膜形变,从而形成盲文触点,并通过可控开关,通过程序控制使每个盲文单元显示不同的盲文字符。整个系统易于制造,安全且方便,虽然要实际应用还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但是本研究为便携式可擦写盲文电子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


  论文第一作者为曲学铖马秀石波璟,论文通讯作者为李舟研究员陈翔宇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6612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