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此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指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结果显示,A+类学科高校集中于“双一流”建设高校。
从中可以看出,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那么,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如何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契机,实现学科群的整合,从而使一流学科建设形成合力?
做好整合需找到学科群坚实发展的动力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的学科应当进行综合性的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学科布局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管理机制体制建设。”
华南理工大学正在尝到综合性建设学科的甜头。工程学是华南理工大学较早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进入ESI意味着该学科在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排名进入前1%,而进入ESI排名前1‰标志着学科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在工程学进入前1‰的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有28个一级学科对其上榜作出了贡献,发表论文共涉及70个研究方向。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形容:“学科建设是集体舞,单靠某个学科难以支撑。只有百花齐放,才能酿出蜂蜜来。”
该校“冒尖”的学科不仅是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同样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同时,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等7个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位,这些学科的发展加速了华南理工攀峰的步伐。“冒尖绝不能靠侥幸,必须以打造扎实的学科群为基础。”王迎军总结。
要做好学科整合,就要找到学科群坚实发展的动力。华南理工大学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资源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该校重点支持的轻工食品、材料、建筑与土木等九大优势学科群,已有多个实现突破。
据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介绍,在全世界公认的1049项核心技术中,中国有100多项处于世界前沿,但还有更多处于接近和模仿阶段。
从跟跑到领跑如何实现?四川省教育厅巡视员王康表示:“中央文件已经明确,那就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高等教育如果都在以自己的利益需求为驱动,而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科之间“联姻”
“双一流”建设鼓声阵阵,对整体办学实力难与“985”“211”以及部属高校一争高下的地方院校来说,如何在国内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持续发展?
温州医科大学给出答案:“必须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来取胜,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不在省城不挂“省牌”的地方高校,几十年来,温州医科大学集全校之力打造眼视光学这一学科高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眼视光学的引领下,该校形成了一批包括药学、检验医学等在内的优势学科群,有力推进了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无独有偶,武汉科技大学也走出了一条类似的学科建设之路。
几年前,冶金行业普遍亏损,冶金行业特色鲜明的武汉科技大学科研经费锐减,再加上办学经费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全校上下对学校发展方向莫衷一是。经过反复论证,学校上下最终达成共识:“作为地方高校,只有发展特色学科、做强特色学科,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校定下目标:“把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2013年底,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了专业领域一流的科研平台,武汉科技大学便有了引人引智、频频向国内外一流学者“抛绣球”的底气。过去5年,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吸引了拥有国家“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等头衔的10多位优秀学者加盟。他们不仅成了该实验室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还牵头组建了多个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
一流学者的加盟,又为学科整合提供了强劲智力支持。仅2016年,该校便成功组建6个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说:“我们用一流平台和特色研究,通过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一座贯通国内外、校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立交桥’,这不仅使武科大保持了耐火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而且还开拓了纳米催化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材料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说:“想要把‘双一流’建设推动起来,首先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其次核心点是开放。不开放就会造成封闭、造成以某些人或某个人为中心,学科的边界就会越来越小,学科的壁垒就会越来越深,这样学科协同交叉的相容性和互补性就会减弱。”
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双一流”《实施方案》出台前后,一些高校重金挖人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忧虑。
对此,有专家表示,一流学科建设固然离不开一流人才的引领,但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来说,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果最终仍然要立足于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表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育人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实施办法》设置的遴选条件中,人才培养条件列在第一位,强调要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我希望通过‘双一流’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尤政说。
从这一点出发,一些高校主动调整专业,对一些学位点进行裁撤,优化学科结构。
201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部分包括博士学位授权点。对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认为,这主要是各学位授权单位在还“历史欠账”,从一个侧面表明前些年一些高校太过于片面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盲目设置专业。主动撤销学位点,说明各授权单位更趋理性,对于学位点设置更注重学校整体学科群和自身办学定位。毫无疑问,这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利好消息。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无论做什么样的调整,基本原则就是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只要把握住这个大的方向,我们所有的调整、改革,对大方向是有利的,都可以去做,都可以把它做好。”据介绍,近年来,苏州大学也在不断地调整学科结构。“有增加有减少,有合并,也有缩小。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为了促进我们学科发展得更好。”熊思东说。
对学科整合的问题,尤政还建议,还要根据已有学科基础和学科发展趋势,完善学科组织模式,通过整合分类过细、过散学科,形成若干学科相近、优势突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提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
十九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说,“双一流”建设实际是强化高校的内涵建设,来带动整体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发展。它的两个直接目标,一个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一个是在本世纪末把我们国家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所以任重道远,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这样一个宏大的设计来做努力。
- 诚聘教授、副教授 -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林业大学中比先进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 2022-05-02
- 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02-14
- “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图鉴:企业都偏爱哪些高校? 2019-12-19
- 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2020-06-29
- 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2019-06-26
- 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化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 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