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溴双酚A市场缺口大
2006-4-26 9:37:1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溴双酚 市场 缺口
溴系阻燃剂因其适用范围广、原料来源多,而成为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有机阻燃剂之一。而在环氧树脂阻燃领域,四溴双酚A则成为绝对主导阻燃原料,随着我国在全球环氧树脂产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阻燃环氧树脂品种的需求以较高速度增长,专家预计未来发展将高于环氧树脂平均增长率1倍以上,由此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国内四溴双酚A3万吨/年能力缺口将进一步增大,远远不能满足今后每年8~10万吨的需要。
四溴双酚A分子中含有溴元素及反应基团,因而广泛用于制取阻燃合成材料,它们本身或其制品目前作为一类重要的阻燃剂使用,其发展引人注目。据专家介绍,阻燃剂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始于60年代的美国,此后阻燃剂的用量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而持续增长,1972年美国用的阻燃剂为5.4 万吨,1996年达到25.3万吨。我国阻燃剂的研制虽也起步于60年代中期,但发展较为缓慢,1993年阻燃剂的总产量约为 5万吨,我国市场需求1995年为9万吨、2000年为11万吨,但到2002年阻燃剂产量只有6万吨左右,供不应求。在产品结构中无机系阻燃剂占使用总量的40~60%,应用比较广泛,由于聚合型阻燃剂具有较多优点,其迅速地发展将改变目前的这种无机阻燃剂占优的形势。
发展到2005年,世界阻燃剂年用量已达到140万吨,目前正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220万吨。目前我国阻燃剂的总生产能力在15万吨/年左右,且以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长。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阻燃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可达12%,到2008年总需求量将达20万吨。2005年全国阻燃剂需求量达到17万吨以上,2010年将达到25万吨,所缺部分依靠进口解决。在品种上发展最快的为溴系阻燃剂,我国溴系阻燃剂发展速度引人注目,我国无锡树脂厂、浙江化工研究院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四溴双酚A生产工艺的研究,并建立了我国第1套四溴双酚A工业生产装置,虽然填补了当时我国阻燃剂的不足、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产品产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能与国外接轨,因此竞争力比较弱而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结构。其后化学工业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船舶总公司7院716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淮阴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先后研究开发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四溴双酚A生产工艺,推动了我国四溴双酚A新一轮的发展,涌现出潍坊海圣化学有限公司(产能6000吨/年)、山东森博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产能5000吨/年)、山东寿光富瑞德化学有限公司(产能5000吨/年)、山东省寿光市岔河盐场(产能5000吨/年)、等一批四溴双酚A的生产单位,另外目前香港建滔在建10000吨/年装置,还有潍坊市寒亭区招商局5000吨/年等拟建装置计划。但远不能满足8~10万吨/年需求。
以四溴双酚A等原料制备的溴化环氧树脂也是阻燃剂中的重要产品之一,我国目前一些主要的环氧树脂生产厂都有生产,主要用于覆铜板及绝缘板的制造。现有生产能力约为8万吨/年,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国产溴化环氧树脂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处于开工不足状态。据专家介绍,我国目前每年需要溴化环氧树脂约15万吨,该市场大部分为进口货。国内环氧树脂生产厂应加强发展该类产品的关注,着重研究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措施。溴化环氧树脂作为一种新型阻燃剂在国外市场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3年2月欧盟出台了RoHS和WEEE“2个禁令”,四溴双酚A、溴化环氧树脂不属该次控制物品,但由于人们对溴系阻燃剂有着模糊的看法,好多人认为含溴的物质都是在控制范围之内,对四溴双酚A、溴化环氧树脂的前途产生了误解。其实在未有工业化的新型阻燃剂出现之前,溴类阻燃剂的阻燃作用不能也可能放弃,现在溴类阻燃剂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阻燃技术中的主力军。
专家表示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溴类阻燃剂的偏见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澄清,至少在今后20年内它仍会被大量使用,但专家指出从现在起必须重视新型阻燃剂的开发: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好的阻燃增效剂;能与热塑性塑料反应形成交联结构的阻燃剂,使其发挥阻燃作用的同时,还能改善塑料的机械性能;性能独特、毒性低、挥发性低的高溴含量的阻燃剂;一些脂肪族和脂环族溴系阻燃剂、具有溴-磷协同和溴氮协同作用的阻燃剂;适应于工程塑料和能满足其他特殊要求(如耐高热、抗紫外线、难迁移等)的溴系阻燃剂等功能性的新型产品。专家还指出,目前从量的方面分析,我国四溴双酚A、溴化环氧树脂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的用量,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必要;从质的方面分析,无论是四溴双酚A还是溴化环氧树脂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从品种方面分析,溴化环氧树脂有待进一步开发高分子量产品。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