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华说,我国皮革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否则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2005年上半年国际上对我国毛皮制品发起的动物福利壁垒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非关税壁垒不断出现,欧盟对我国油鞣革、劳保鞋、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南非、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对我部分皮革制品采取设限措施,以及2005年7月份人民币小幅升值,国家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可能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等,都迫切要求我们立即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管理,创造品牌。
由于出口受阻,部分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有可能在国内到处建市场,势必会出现盲目扩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因而,最近一两年将是我国皮革业发展的“困难期”。但总的来说,本世纪头10 15年仍是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内市场前景乐观,要做到国内国外市场一起抓。
江苏皮革业相对滞后,但正在复苏
张淑华认为,江浙地区历来有着较好的皮革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浙江民企的迅猛发展,皮革业已经远远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则显得有些滞后。江苏原来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鞋厂、箱包厂、皮革厂,随着国企退出,“民企长不大”,也只剩下万里、森达等为数不多的皮革企业。“产业滞后,市场也相对滞后。”张淑华说,目前江苏没有比较像样的大规模的皮革市场,但最近各地都在“做市场”,丹阳、江都有较小的辅料市场,锡山东方国际轻纺城开辟30万平方米做专业性的皮革市场,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恰恰说明江苏的皮革业正在复苏。
江苏要勇于迎接产业转移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发展15年,产业就要进行转移。而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皮革、纺织业也会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低的地区转移,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东南沿海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人工费、电费、环保等产品成本增加因素的不断出现,皮革产业的加工基地将会逐步“北上、西斜”,向我国的西部和东部老工业基地转移。
张淑华说,作为发达地区的江苏,皮革业发展还是个空白,“可以画更好的图画”。她指出,江苏在迎接转移的过程中具有独到的优势,随着“三农”政策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江苏发展皮革业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要善于引导当地企业主动、平稳渡过转型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皮革产业。从而能够大量增加就业,带动江苏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去那种靠低成本竞争赢得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张淑华说,“产品成本的构成必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国际化。”因此,皮革行业的零售、批发、生产等各企业必须从这一时代特点出发,加强领域合作,以品牌、服务及创新的营销方式来开发、拉动内销市场,更好地促进江苏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