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林里充满着植胶人的自豪与光荣。当然,这不只在云南。海南岛上分布着全国最大面积的胶林,广东等地的橡胶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我国橡胶种植面积66万公顷,年产干胶60万吨,成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
尽管我国引种橡胶是100年前,但真正得到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植胶区多台风、干旱、低温,并不具备国外传统植胶国那些优越的气候条件。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建设需要大量的橡胶。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封锁,党中央毅然决定,开辟自己的橡胶基地。海南、广东、云南,那些最偏僻的地方,走来了一队队的农垦人。几百万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归国华侨、下乡知青拓荒植胶,打破了北纬15度以北不能植胶的说法,在北纬18-24度地区大规模成功种植橡胶。
几代人的努力托起了共和国一片新的事业。1949年,中国天然橡胶年产量只有199吨,如今橡胶产量增加近2900倍,单产由每公顷400多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300公斤。云南和海南农垦已超过世界平均单产水平,成为世界天然橡胶大面积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50年来,我国累计生产天然橡胶800多万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满足了国防、工业交通运输、医疗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我国目前有150多个植胶农场和18万植胶农户,约300万人从事天然橡胶生产。海南、云南两省的民营橡胶生产所吸纳的劳动力就超过60万人。云南省天然橡胶产业已涉及25个县的16个民族,35万农村劳动力从事橡胶种植、加工和销售。在集中产区,天然橡胶产业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和农场职工增收的支柱产业。天然橡胶的发展为增进民族团结、繁荣边疆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南省把种植橡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初,白沙黎族自治县开始组织农民种植橡胶,目前农民人均植胶收入1400多元,占农业总产值20%以上。全县50%的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橡胶,数以万计贫困农民靠橡胶种植解决了温饱。
科学研究表明,橡胶种植园在树冠敷被、落叶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和雨林系统很接近,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因此,天然橡胶产业为热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展望将来,植胶业须在体制和技术创新方面继续努力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而且需求还呈现增长趋势。据统计,2003年我国共生产汽车440多万辆,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增长40%。目前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7%,但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0%以上。2005年1-7月,全国进口天然橡胶69万吨,我国天然橡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还在逐渐加深。因此,提高国内橡胶产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尤为迫切。
当前必须降低成本,让天然橡胶产业轻装上阵。国内植胶业以国有农场为主力。而国企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营效率不高,职工安置困难,社会负担沉重。原来一吨干胶的成本5000元左右,但企业运转的各种费用都摊在橡胶上,成本就要上升到8000元以上。这还有什么竞争力?因此,体制创新是最根本问题。目前,各垦区大力推进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对生产经营机制进行大的改革。与此同时,海南、云南、广东各垦区都进行了天然橡胶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整合区域资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天然橡胶产业奠定了基础。
橡胶种植和割胶技术的不断创新,在提高橡胶产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也有待加强,比如,目前正在小范围内应用的橡胶树增产刺激剂,经过近10年的实践证明,可平均提高单产12%。国家应考虑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