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所高校积极开拓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14-02-2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以大师滋养“未来的大师”

  “拔尖计划”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高校不惜代价,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担任导师,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其中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清华大学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世界级科学家,北京大学有陈佳洱、田刚等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有蔡申瓯、何小刚、季向东等“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有冯守华院士、宋天佑、李勇、滕利荣等国家教学名师,他们都参加到“计划”中来。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子贺和北京大学本科生严梦媛都是学校“拔尖计划”中的一员,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师们的言传身教让他们一生都获益匪浅。王子贺说:“姚期智教授亲自给我们上课,他还邀请许多世界级科学家到课堂上与我们交流。”据初步统计,仅2013年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150所国际知名高校(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的35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教授,以授课、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拔尖计划”的学生培养过程中。

  大师的滋养促成了“未来的大师”成长,在那些启动“拔尖计划”较早的高校,毕业生已崭露头角。比如,北京大学曹霆同学2012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复旦大学达佩玫同学以第一作者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发表研究成果;任东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文章,同时他还以本科生身份受邀参加了201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均相催化论坛。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的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多次给予上海交大致远学院学生这样的评价:“致远学院的学生和康奈尔的学生同样优秀,不同之处在于,致远的优秀生比例要远远大于康奈尔的学生。”

“在本领域国际一流大学深造”的深刻意义

  张大良将“拔尖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为“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导师们指导学生规划学业、课外阅读与科学研究,推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科研训练;小班化教学注重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学习方法;个性化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导师、课程,开展科研训练,进行学术探索;国际化不仅注重引进国际大师,还将学生交换到国外交流学习。总的来看,这样的培养让‘拔尖计划’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整合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上表现突出,这样的培养也真正培养出了一批有热情,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的优秀学生。”他介绍说。

  的确,来自19所参与学校的报告显示,“拔尖计划”学生在本领域深造,在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占绝大多数。“过去基础学科的本科生在本领域继续深造的不多,数学专业毕业去做金融,物理专业毕业去外企工作是常态。但我们‘拔尖计划’第一批学生全部选择了在本领域深造,而且有4位学生‘杀’进了过去我们根本进不去的国际一流大学博士,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袁驷说。

  那么,辛辛苦苦投入精力经费培养的“拔尖计划”学生都跑到国外一流大学读博士,算不算“人才流失”呢?对此,陈初升说:“我们在基础学科上与国外一流水平还有差距,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到最好的一流大学去发展。我们统计过,中科大送出去留学的学生最多,但近年来通过‘千人计划’引进回来的中科大毕业生也是最多的。在这方面,我们要有为世界科学作贡献的胸怀,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科学是无国界的。”张大良也认为要辩证地、长远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只看本科生出国留学就说是人才流失,还要看到有多少博士回国来发展,2013年的数据显示,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在持续增长。”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