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研究生花钱发论文为何成常态?!
2013-08-1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日,研究生花钱发论文的学术乱象再次引起关注。据报道,为了获取不菲的奖学金,武汉某部属高校文学专业研究生一个班上22人有17人花钱发论文。

   部分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与学生发表论文挂钩,本为鼓励学生学术上进的奖学金政策,却被钻了空子,成为“圈钱”的门道。研究生掏钱买版面发论文已成公开的秘密,引发广泛讨论。

   中介市场繁荣,期刊明码标价

   在淘宝上输入“研究生论文发表”,搜索到的商品达12327个,大多都是既有代写又有发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而经营论文发表的中介网站更是繁荣发展,这些网站的合作期刊在主页上被堂而皇之地列出来,被细致地划分为文艺类、教育类、科技类、农业类、医学类和财经类,其中不乏有些名气的核心刊物。网站都标榜着“省级、国家级,轻松投稿;百分百录用、百分百发表、专业高效。”有些大型网站甚至有多名客服24小时在线。

   笔者以顾客的身份联系上了两家中介,第一家表示省级刊物发一篇四五千字的论文最低2000元,省级双刊号和国家级刊物价格一样,每千元可以发2200——3000个字符。国家级双刊号价格则要翻番。同时提供代写服务,每千字200元。另一家网站则是按篇计费,省级普通刊物1000元,核心期刊一篇收费5600元,最多安排3个版面。“核心期刊版面比较有限,自然贵些。”在笔者表示出犹豫的时候,客服保证说:“一定可以尽快刊发的,我们和这家杂志有长期合作关系,每一期都有预留版面供我们来安排,所以版面是有保证的。确定的话,将文章发过来审核,三到五天就能回复,文章质量好的话还可以优惠。”

   对方还称,每年这个时候因为想评奖学金花钱发论文的学生很多,九月份的版面都会多留一点,所以不用担心来不及发表的问题,“顺利的的话,文章下个月就能见刊。”

   学生无奈,你不买别人买

   山东某高校教育专业的王同学为了开学评奖学金,刚刚在某教育刊物上花了2000元发了篇篇幅较长的论文。“其实自己都感觉很假,发了也没有什么成就感。”他无奈道,“但是周围有人买,你不买就吃亏。”武汉某高校研二的严同学之前凭借自己的论文质量没花版面费就发了一篇论文,但是她现在也正准备通过中介发一篇,为自己的顺利毕业增加砝码:“要发论文的多,期刊版面少,没有选择,据我所知有些老师都要‘排队’。”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研究生秦同学则说:“我们学校有这个规定的,硕士要发表1篇论文,类似核心刊物,不发表不能毕业的,但是我们专业很多同学都能达到这个要求。评优评奖与论文有关,但也不是全部,论文发表只是一部分。”秦同学对于花钱发论文表示了不屑:“这种东西在网络监管和法律中如果能够杜绝最好,杜绝不了的话,作为半个科研工作者也绝对不能做这种事情。”

   我国高等教育在本世纪初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26万人,至2013年已增至58.4万人,十年增长了一倍多。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达172万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前两年对硕士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文章发表在了收费的核心期刊增刊上,这一灰色地带在师生间心照不宣。

   乱象已成常态,学生老师都要花钱

   针对当今学术研究肆意掺水、学生争相买论文的现象,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马梅教授表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大,高校数量多,研究生数量底盘大,目前的期刊容量和研究人员的需求并不相符。学术评价体制下期刊成了稀缺资源,使买论文成为常态,这也是市场催生出来的。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也有论文发表要求,导致教师不得不与学生争夺本已十分稀缺的核心期刊资源的局面。其实不仅是研究生要收版面费,老师也一样收。”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近日在其微博上写道:有朋友为评职称花1千块钱在一个有正式刊号的杂志发了篇论文,发表后收到赠刊,吓了一跳,字小纸薄,一期密密麻麻排了有几百篇论文。这敛财也太凶残了。

   有人这样回复:“得感谢这样的杂志让您朋友的拼凑灌水文章能发表出来,一千块钱买个职称资格,郎情妾意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内现有学术期刊5000多种,每年刊发的论文约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约为480万篇。“僧多粥少”的学术期刊市场已经形成,巨大的需求造就了繁荣的市场。

   主管部门“断奶”,期刊企业化经营

   马梅说:“学术造假主要指的是抄袭,花钱发论文并不能完全说是学术造假。在期刊市场普遍要收版面费的情况下,不交钱你就发不了,这跟论文本身质量没关系,质量过关的论文一样要收。现在很多期刊

   杂志虽然还是事业单位的性质,但已经是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市场化的经营方式要求自己去创收。这些受众狭窄的学术期刊很难通过正常的印刷发行盈利,正常的发行生存不下去,市场又有这么强烈的需求,自然容易使‘歪门邪道’蔚然成风。”

   “我认为目前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得还不够,不仅要关注科研项目的投入,也应该加大对学术刊物的资金支持。现在主管部门对很多刊物都是‘断奶’的状况,基本没有投入。只有那些在学科内数一数二或者级别比较高的中央主流期刊报纸,国家才会全额拨款扶持,但这是不够的,全国不能只指望着少数几家期刊。现在中国社会转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但教育方面市场化是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和研究生规模不相符合。”

   应采取更灵活的学术评价机制

   马梅说:“据我所知,从2014年开始,研究生全部实行收费制,但建立有相应的奖学金配套制度。这意味着如果你足够的勤奋,真的努力去做科研、有创新,你能得到的奖助学金比学费和生活费高多了,能够养活自己。那评奖助学金必定要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里肯定有对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各方面的评估。量化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的,但是你总要有一个东西去衡量。学生们都很优秀,那两万块的奖学金给谁呢?如果你没跟老师做过项目,没发过论文,那总得有东西证明你有资格拿到奖金,论文多多少少还是能说明一点东西的。当然,我们不能唯论文发表篇数来算,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都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法,比如新闻专业的一些论文可以用高质量的深度新闻报道来替代。”

   “高校现在已经不可能培养这么多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社会也并不需要这么多学术人才。高校应该把一些精力放在培养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精英培养模式已经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以前比较强调研究生发表文章,但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学术期刊有限,再做出这样的规定有些不现实。这些都呼唤着高校更加实事求是,建立更灵活的学术评价机制。”

   高校在毕业评价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学生即使没能发表论文,也能毕业。

   2006年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实行硕士学位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上海财经大学实行 “脱钩”。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交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六所北京高校取消了“发表论文与研究生毕业挂钩”制度。此后,上海交大数学系也不再强行要求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术界呼吁其他高校学习效仿。

   2011年,复旦学校在部分学院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发表论文不再作为授予学位与否的硬指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