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高鸿院士逝世
2013-06-1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终身教授,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高鸿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6月14日11时22分在江苏省南京市逝世,享年95岁。
 
高鸿院士1918年6月26日生于陕西泾阳,1943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分析化学,因其优异表现而获两枚金钥匙。1947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48年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担任原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解放后,他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11月,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他回到故乡,受聘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并先后担任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高鸿院士高瞻远瞩,严谨治学,精心育才,始终致力于分析化学学科前沿领域研究,多次参加全国基础学科科学规划的制订工作,对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应国家在分析化学人才和仪器分析教材之急需,高鸿院士潜心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材,开创了我国仪器分析教育的先河。他编撰的《极谱电流理论》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并于1988年获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和《示波药物分析》等是世界上示波分析领域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获得高等教育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他用辩证的观点思索“分析化学研究什么特殊矛盾”,并多次在国家科学规划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阐述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在上世纪末,高鸿院士在分析化学前沿与教育座谈会上作了“分析化学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报告。该报告与其他二十多个报告汇集成《分析化学前沿》一书,已成为我国分析化学界迎接21世纪挑战的指南。
 
高鸿院士为我国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享誉世界。他发表科学论文300余篇,其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并荣获200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圆满地解决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问题,解决了极谱分析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他提出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进行了验证。他提出的一种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的新方法,并据此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澄清了学术文献上数据混乱的情况。他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特别是催化电流理论),并进行了验证,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重要基础理论问题,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相关成果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首创了新的电分析技术——示波分析,并将其开辟成一个新的分析领域。该技术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高鸿院士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历任前中央大学校友总会第一任会长、多个全国性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委员,国际分析化学杂志《Trends Anal. Chem.》和《分析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冶金分析》等多个国家级杂志的顾问编辑、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