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对院士制度的质疑体现了人们希望推动这个制度向更透明、更公开的方向发展,而理性客观的质疑显然更能发挥正能量的效用
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又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最近中科院、工程院将院士候选人名单公示,这种正常的程序行为却成为了舆论焦点。
焦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工程院院士候选名单中仍然出现了不少现任或前任“高官高管”;另一个则是前年落选中科院院士增选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此次继续参选。由于施一公教授前不久刚刚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有人认为,施一公候选中科院院士,给有关方出了难题——如落选,似乎显得中国院士胜过美国院士;如最终当选,又显得中国评院士还是要跟美国院士的风,妥协了事。
关于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内的“高官高管”院士现象,实际上,中国工程院早有明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这一标准对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对高级干部、企业老总,还是对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如果客观来看,入选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所谓“高官高管”院士,大部分都是政府或企业内部负责工程技术的高层管理人员,其中许多都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总设计师,都有着丰富的工程技术管理经验。如果他们不是靠单位助选,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参选院士,仅凭他们的职务就因此否定其候选院士的资格,显然并不合理。
至于施一公能否成为中科院院士,所谓的难题其实是伪命题,无须为此烦恼。未来的最终结果既无关中国的院士是否强过美国的院士,也无关中国和美国的科研水平孰高孰低,而是关乎院士候选人本人的学术分量。所谓院士选举的“有关方”,其实就是广大院士。投票选举新院士,权力和责任都在于学术界内部,在于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院士们所秉持的学术良心,而非其他。
当然,院士增选之所以为公众关注,确实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和科研生态圈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涉及院士的学术腐败、垄断学术资源的学霸问题,以及近些年来院士增选中出现的个人拉票、单位助选等不良风气。最近中国工程院就发布公开信,对这次新的院士增选过程出现的拉票、助选现象进行警告。由此,在科研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同时,一些人质疑院士制度的合理性,也呼吁改革甚至取消院士制度。其实,就像人们逐渐认识到院士不能被神话,不能捧杀院士一样,也不能因个别的害群之马就“棒杀”院士和院士制度。
院士是科学家或者工程技术专家所能获得的最高学术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迄今设立了近60年的中科院院士制度和近20年的工程院院士制度,选出了约2000位院士。他们代表了我国科学界最高的水平。再挑剔的人也难以否认,作为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学术荣誉制度,院士制度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发展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学家的引路人,绝大多数院士无论是学术还是学风,都堪称典范。尤其是随着近些年院士队伍年轻化,一些认为院士只是学术“偶像”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即使不再承担具体科研任务的很多院士,也都发挥着国家智力和思想库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科研体制包括院士制度必然有不断改进和完善之处。质疑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释疑,对院士制度的质疑也体现了人们希望推动这个制度向更透明、更公开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理性而客观的质疑显然更能发挥正能量的效用。
-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王晓龙研究员团队《Mater. Horiz.》:光固化3D打印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 2024-11-18
-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阮长顺团队 AFM:受石屋启发的3D打印策略构建微球3D图案化支架加速骨再生 2024-11-09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卿光焱/武汉纺大张福生 Mater. Horiz. : 协同变色和导电的纤维素纳米晶光子贴片 2024-11-07
-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 张立群、鲍哲南、马於光、房喻、马光辉、冷劲松等当选 2021-11-18
- 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2020》报告在京发布 2020-12-18
-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正式公布:李贺军等共104名 2019-11-22
- 2024年全国高分子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将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举办(第二轮通知)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