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论文评职称的“应急工具”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0年就发布《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要求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然而在现实中,“卖版面”问题愈演愈烈。学界认为,这类现象造成了学术期刊的质量明显下滑。
一些大学教授反映,拼凑、拆分、整合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不如以前,导致一些期刊学术水准持续下降。
“重复投稿、模仿、抄袭的问题比较严重,部分学术论文经不起时间检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陈敦贤说。
陈敦贤指出,大学学报本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但一些学报成了老师学生发表应急论文的工具。
“大部分是为本校教师发表论文提供便利,学术价值不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商研究》常务副主编刘普生认为,一些大学学报发行数量不到100份,主要对象是相关院校的图书馆。
记者注意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发表论文122篇,九成多是本校教师的论文。
一位知名教授说,一些高校教师评职称时,拿来的核心期刊大多是学术含金量低的“增刊”或“会刊”,对学术水平提高没有好处,还助长了不良学风。
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对记者说,科研经费用来缴纳学术期刊“版面费”的现象很多见。一些质量水平不高的科研项目,一半以上的科研经费用来发表论文,学术造假问题比较突出。
科研导向和管理体制如何改革?
“问题主要出现在国家的科研导向和管理体制上。”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大学教授认为,目前在各种考评和验收中,论文是一个很重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指标。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卢毅刚说,每年全国需要发表约480万篇论文,正式学术期刊仅能发表140万篇左右,因而学术期刊的版面供不应求。
事实上,对发表论文有需求的不仅是科研人员,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也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李伟是兰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读研究生。他说,省级期刊1500元以上,核心类期刊高达3000多元。
一些学术期刊论文质量低、订户下降等问题比较突出。
张应强说:“一些期刊不顾学术文章质量下降,给钱就发,致使科学交流失去权威性,部分领域的学术讨论陷入僵局。”
方舟子认为,一些非研究领域的职称评定和发表论文关联度不大,政策应作出相应调整,没有必要将论文和非研究领域的职称评定挂钩。
卢毅刚指出,一篇论文、一项成果乃至一个学生的学术品质,最有发言权的是专家学者,应该把评判标准和权利交还给他们,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将公益基金引入不同科学领域,使学术期刊能够从容地运营和生存。”陈敦贤认为,我国学术期刊大多为基础学科,承载着成果交流的重大任务,有必要将公益基金引入这些领域,以促进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最新自然指数出炉!各高校在82本顶级学术期刊成果的比拼 2019-04-1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良彬教授应邀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acromolecules副主编 2018-07-16
- 过度依赖“高被引”期刊非学术正道 2017-12-01
- 202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将于9月22-26日在京举行(第二轮通知) 2021-03-06
- 202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将于明年9月22日在京举行(第一轮通知) 2020-10-23
- 13名院士、上百名“长江”“杰青”,近5000人参加的这场全国盛会,究竟“高”在哪里? 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