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处长辞官从教”: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否开启
2012-12-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11月,临沂大学8位处长加8位科长辞官从教,引发的不仅仅是“太反常”的舆论喧嚣。
 
    “减少1人的利益比增加10人的利益阻力大得多。”虽然临沂大学校方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选择了一种阻力相对较小的改革方式,但仍然有人认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信号来了。
 
    曾高调改革却又销声匿迹的复旦大学,声称“即使不完善也要改革”的中南大学,还有突然爆出处长辞官从教的临沂大学,高校改革的步伐一直就在期待和争议中没有停下。而几所高校的不同改革尝试,也是社会改革的一面镜子,镜子后面,折射的是各种各样的改革思想和世态。镜子里,还应该刻上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一句话:“宁要不完善的改革,也不要不发展的等待。”
 
    “减少1人的利益比增加10人的利益阻力大得多”在发酵了十余天后,临沂大学8位处级干部和8位科长主动辞官从教的舆论余波仍未散去。记者一拨又一拨地找到王焕全。这位临沂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面露难色:“能不能不要再采访8位处长了,他们想静下心来做科研。”
 
    外界的持续关注,出乎王焕全的预料
 
    实际上,临沂大学早在今年7月份就开始新一轮专业技术岗位竞聘,10月就已完成。3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切进行得平静而低调。不过,这场旨在“导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高层次人才”的改革,因为有8位处长辞官从教,在消息公布次日便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令王焕全印象深刻的是,那天处长从教的新闻正巧与“国考”撞车,“很多报纸封面的头条新闻是临沂大学处长辞官从教,而下面紧跟的大照片是千军万马赶国考。”在临沂大学内部,这场改革被视为“内涵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外界则将其解读为高校打破“官本位”的典范,甚至有媒体评价“这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信号”。在临沂大学人事处处长巩庆毅看来,外界的关注反映了深层次的改革难题——“高校官本位问题太深了,改革不好突破。”
 
    临沂大学静悄悄地扭转了高校长期存在的“学术与官位倒挂”问题,校长韩延明的表态可见其改革决心,“所有干部都是为教授搬凳子的,而不是指挥教授搬凳子的。”巩庆毅说,为引导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转向教学和科研一线,临沂大学大幅提高了教授津贴与教学、科研待遇,四级教授岗位津贴每月平均比处级干部多20%,三级教授比处长多40%,特聘二级教授岗位津贴比四级教授高5倍左右,特聘一级教授年津贴一般在150万元到200万元,贡献特别突出者可赠300万元的别墅一套。此外,临沂大学还为教授配备工作室,规格高于处长办公室。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双肩挑”被严格制止,凡担任教授特聘岗位者,一律不能担任正处级行政职务,“不能既要当官又要谋求学术利益。”改革产生了预想的导向作用,原资源环境学院院长于兴修、原纪委副书记刘兆明等8位资深处长辞官从教,这直接带动了8位正科级干部一起辞职。
 
    信息学院年轻的正科级干部胡顺波辞职后,被聘为特岗四级教授,月收入一下子比正处级干部巩庆毅多了1000多元。“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再调整。”巩庆毅承认很多处长对这位年轻教授“有点羡慕”,但他并没有听到不满,“毕竟对于临沂大学来说,内涵发展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尽管少有反对声音,但学校仍然表现得“异常谨慎”。巩庆毅说,最终形成的改革方案里,在增加教授待遇的同时,并未减少行政人员及普通老师的待遇,“存量不变、增量拉开、鼓励贡献。”他解释,方案吸收了其他高校改革失败的教训,避免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遇阻,“减少一个人利益的阻力比增加10个人利益的阻力要大得多。”这位人事处长的改革感悟竟然暗合了中南海传递的改革信息。
 
    11月21日,十八大闭幕刚6天,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改革阻力,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调整改变预期利益,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此次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会后被解读为“十八大后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改革信息”。远在湖南的中南大学也正在进行一场“去行政化”的改革探索,不约而同的,他们也将存量利益优化作为减少阻力的重要手段。为此,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改革过程中多次强调,改革不整人,而且要讲情意,“如果我们改革让人饭都没有得吃了,那宁愿不改。”相比两年前复旦大学高调推出却偃旗息鼓的“去行政化”改革,中南大学的改革新政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校一位老师甚至认为:“不仅中南大学需要这样一场改革,整个中国高校都需要这样一场改革。”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Ho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