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也就此成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但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科学家至今依然榜上无名。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两位美国科学家,他们坚持研究40多年,终因在具有奠基性意义的“G蛋白偶联受体上的成就”而分享化学奖。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研究生和科学家,近年来却离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自从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本土的国人获此殊荣。对此,或许我们可以用“科研工作者不是为了获奖而研究,获不获奖有偶然因素”等来安慰自己,但在自然科学领域,诺奖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科技创新实力。我国一直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一直在倡导科技创新,我国还有着别国难以企及的举国体制的优势,完全可以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与其他国家一样的突破,获得诺贝尔奖。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激励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导致我们一次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一直徘徊在诺贝尔奖的大门之外,这让我们一年年叹息。
笔者无意否认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最近就有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首套国产化6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让我国告别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乙烯装置依赖进口的局面。但恕笔者直言,包括化工行业在内,我国现有的科技成果有多少是原创性的?又有几个是可以和诺贝尔奖获奖成果比肩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科研项目?
其实,看看时下一些所谓的创新,就不难明白个中原委。一些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看中的是经济效益,是能够赚钱的短平快项目,而对耗时、耗力、耗财的原创基础性项目毫无兴趣;一些人并没有把精力真正花在科技攻关上,而重点在成果鉴定上下力气,无非是项目主持人找几个有着很大头衔的熟人当评委,大家说些台面上的好话,于是“成果”就诞生了,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太多注水成果的大行其道,却使我们背离了真正的创新精神,离诺奖渐行渐远。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能够从与诺贝尔奖的一次次失之交臂中找出真正的差距,找到真正的原因,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或许获得诺贝尔奖不再是中国化学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 天津大学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人造细胞、微流控 2024-10-14
- 天大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人造细胞、微流控 2024-08-27
- 2024年全国高分子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将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举办(第二轮通知) 2024-04-26
- 浙大相佳佳研究员/邵世群研究员/刘欣研究员 AFM:创新相分离策略 - 突破超大孔水凝胶性能瓶颈 2024-10-11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姜锋团队《ACS Nano》:创新水性聚氨酯油墨3D打印 - 实现高性能弹性体的制备新路径 2024-10-10
- 南开大学刘遵峰合作团队 Adv. Mater.:突破固态制冷瓶颈 - 创新扭热热泵技术助力环保节能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