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也被称为“黑黄金”。它是未来材料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却一直是国内企业和研究单位解不开的心结,耗时多年,徘徊不前,焦虑与无奈并存,市场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
可谁都不曾料到,从2008年开始,在复旦大学以杨玉良院士为首的高分子科研小组的支持下,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四年,就完成了碳纤维全新的工艺研发,第一次打通了从原丝到碳丝生产的全流程。如今,一条年产3000吨原丝、1500吨碳纤维的生产装置正在紧张建设。
“高校强大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的工程化技术开发无缝对接,让我们不用‘摸黑前行’,不用无谓地模仿与试错,‘在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少走了许多弯路,跨越了鸿沟。”上海石化副总经理张建平表示,到明年年底工程全部投产后,就可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
“21世纪是碳纤维世纪”
在上海石化腈纶部的展示室内,我们目睹了“黑黄金”的真面目。看似普通的一卷卷的黑丝,却不同凡响。它的密度和质量仅为钢的1/3,可抗拉伸强度是钢的4至9倍。
最新的波音787飞机,高性能碳纤维占其体重的20%,可省油30%以上;用碳纤维替代玻璃钢的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叶片直径可达100米,发电效率大幅提升,还能经受海水腐蚀;一辆用碳纤维制造的山地自行车,小朋友都可以把它提起来,可更坚实、牢固……
“有人说,19世纪是钢的世纪,20世纪是塑料的世纪,21世纪是碳纤维的世纪。”上海石化腈纶部总工程师黄翔宇告诉记者,如今,碳纤维开始在全球各个新型领域得到实验和应用,其中58%用于一般工业,23%用于休闲体育,还有19%则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装备领域。然而,多年来,仅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并掌握碳纤维生产技术,日本的东丽、东邦、三菱人造丝等三大公司,产量占世界的七成。他们从来不在海外设立原丝厂,牢牢掌控碳纤维关键技术,“不漏半点风声”。
过去,国内自主研发“举步维艰”。为啥?因为它的研发步骤繁多,程序极其复杂,其间伴随的化学变化包括脱氢、环化、预氧化、氧化及脱氧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变化,就可能让整个研发陷入 “死胡同”。40多年来,不少国内企业前赴后继,一次次试验,可没有人真正走出迷宫,实现产业化。业内直呼,“碳纤维这水有点浑、有点深!”
那么,上海石化携手复旦大学,又是凭借什么“独门绝技”,短短4年找到打开碳纤维大门“钥匙”的呢?
架起理论和工艺的桥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杨玉良一语破题:碳纤维的生产路线很长,主要分为聚合、纺丝、牵伸、预氧化、环化和碳化等工艺流程。如果按照传统“炒菜式尝咸淡”的试错模式,再过上千年也找不到碳纤维的“真谛”!
成为“黑马”,关键在于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思路:利用基础理论研究,从“根上”解决了碳纤维研制的原理。杨玉良说,碳纤维的研究最基础的仍是高分子科学,这是复旦大学绝对的强项,碳纤维无论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
而对上海石化来说,“牵手”复旦大学,最初有点“小意外”。黄翔宇说,在以往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更愿意与离产业化更近的工科院校合作,与复旦这样以基础理论研究见长的高校少有 “交集”。起初,在市经信委等部门的牵线和支持下,双方走到一起。可面对复旦大学教授们的复杂理论模型,上海石化的工程师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连串一连串的公式,看得头都大了。”上海石化腈纶部副总工顾文兰虽然是科班出身,也从没见过这么复杂的套路:这“花架子”有用吗?复杂数字运算和理论模型,能与一根根精品碳化细丝联系起来吗?
第一次打消疑虑,让双方互信,始于纺丝流程中的“喷丝难题”。
顾文兰说,在中试时的纺丝阶段,第一次喷丝时,1.2万个细小喷头中竟有30%左右没有出丝,即3600个喷丝孔“放空”,这离12K束的标准还差很远。上海石化从以往生产腈纶工艺经验认为,是喷丝头的粗细等机械结构出了问题。于是,不断换喷头,从A系列一直换到K系列,依然如旧。“当时都有点傻了,每天守着喷丝头,希望奇迹能够发生。”那段时间,顾文兰茶不思,饭不想。
而此时,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里,复旦课题组成员则通过物理高分子理论、数学计算、计算机模拟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喷丝头上,而在内部温度控制上。教授们将几十页的数字、公式化成简单的文字,递给上海石化,大家一下子茅塞顿开。根据复旦提供的参数重新设计设备,上海石化仅仅一个月就将设备零件超要求设计出来,如今出丝率稳定在96%以上。
“有了方向,路再远也不怕”,顾文兰说,以前总是没方向,按照经验不断试,现在才体会到 “理论的力量”。
于是,信任的力量化成一座桥梁,让一个个“金点子”,在复旦基础理论研究与石化工程工艺设计之间“不断跳跃”:在纺丝凝固阶段,由于原丝内孔洞过多,导致强度变低。复旦课题组从“膜科学”要求孔洞多而均匀的原理,反其道而行之,化解了原丝致密性问题。
在原丝碳化阶段,理论数据直接用在工艺设备上,出现断丝率偏高现象,而上海石化通过以往经验调试,修正了理论与现实存在的偏差。
- ERAU江一舟/武科大程濛等 CEJ:基于连续编织碳纤维电极的超强超级电容同轴直写技术 2024-09-27
-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 Compos. Part B:上浆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的跨尺度演变及作用机制新发现 2024-09-19
- 长春工大 CEJ:1T MoS2-MXene异质结构修饰的碳纤维基太阳能光热蒸发器-兼具可靠的机械性能和出色的海水淡化能力 2024-08-29
- 苏州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刘忠范—孙靖宇课题组博士后与科研助理招聘启事 2021-03-08
- 苏州大学与创始集团共建水凝胶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2019-01-24
- 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2018-12-14
- 复旦大学宋恩名青年研究员/梅永丰教授 PNAS:一种集成非晶硅温度传感器阵列的柔性炎症监测与治疗系统用于局部创面炎症的监测与治疗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