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学教育需要回归常识
2012-09-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开学典礼上,大学校长的讲话往往被视为对大学精神的阐释和对学生的期待。与往年大学校长的言语诙谐不同,今年,上海的大学校长们不约而同从常识和经典谈起,和学生聊聊“大学是什么”,以及不希望看到同学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谈教育理想,认为包括四个方面:调和世界观与人生观、担负起将来的文化、培养独立不惧之精神和培养安贫乐道之志趣。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聊大学,认为“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心的最后堡垒”。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说人文,认为大学是滋养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殿堂,大学更应该是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一个高地,一个标杆。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聊改变自身,告诫学生“如果你想改变一切,从你自己开始”。强调理想之重要、人文之可贵、改变自身之迫切,都是一些常识。但其价值,并不因其是常识而有所减弱。
 
今天社会最稀缺的其实就是常识。常识有两种,一种是生活的常识,集中表现为现在大学生已经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这两天有报道,大连一个女孩考上了青岛的一所大学,开学仅仅一星期,就给家里寄去一大包脏衣服和7双袜子。这可谓是生活常识缺失的典型。
 
还有一种则是思想的常识。这在今天表现得更为普遍,也更为严重。并不是说现代人特别是大学生,不知道道德、理想、人性、人文这些名词,而是指他们不太相信这些常识的价值。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常识已经显得迂腐,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坚守这样的常识注定只能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只能在遥远的地方眺望成功人士。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成功决定一切的社会,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而成功更被狭义地理解为拥有权力和财富。于是我们看到,大学已经成为江湖,职场已经成为官场,官场已经成为市场,而市场更是成为“粪场”,大家“易粪相食”,互相谴责而又互相作恶。
 
常识缺失是极其可怕的。并不否认,社会包罗万象,但糜烂不是社会的全部。这个社会有着不思进取的“富二代”,也有着积极可为的“保安哥”;有着没有风骨只有媚骨、没有人性只有奴性的人,也有“明媚的女子”、“丰盈的男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对理想的追求,失去对道德的坚守。如果一个社会真的没有人相信常识,没有人坚守常识,那这个社会也真的成了“失败社会”。
 
大学是思想的源泉,是国家的智库,也应该是社会的净土,大学更应该进行一场常识教育。不仅要反复告诉学生们,这个社会有一些常识需要知道,需要坚守;更要让学生们看到,坚守这些常识有价值有意义。师长们应该带头坚持常识、实践常识。如果校长带头把权力看得比学术还重要,把利益看得比道德还重要,那再问学生:大学是什么、上大学为什么,就显得十分虚伪而可笑。
 
常识之可贵,不在其高深,而在其价值之恒远。某种意义上,常识比知识更重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