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第十五届国际催化大会(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atalysis)在德国慕尼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从基础研究到催化剂设计及新技术开发”(“From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to catalyst design and novel processes”),共安排了6个Plenary报告,2个Award报告,15个Keynote报告,9个Invited报告,240篇口头报告和2000多篇墙报。报告内容涵盖了精细化学品和药物中间体合成、生物质转化、创新的催化技术、绿色合成、环境催化、纳米催化、光催化、有机金属催化、生物催化、加氢精制、催化裂解和C-C耦合、烯烃制备及转化、合成气制备和转化、工业催化、催化理论计算等目前国际催化界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本次会议增加了一种新的报告形式,即在墙报投稿中组织了44个特定主题的Symposia和简短的口头报告。这次会议上,荷兰Utrecht University的Bert Weckhuysen教授获得国际催化奖;英国Cardiff University的Graham J. Hutchings教授获得Heinz Heinemann催化科学技术奖;42名青年学者获得青年科学家奖。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李灿院士主持了国际催化理事会会议,在国际催化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发表讲话,并主持了国际催化奖颁奖仪式,分别向Bert Weckhuysen教授和Graham J. Hutchings教授颁发了国际催化奖和Heinz Heinemann催化科学技术奖。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有30多名职工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李灿院士与包信和院士分别作了题为“The roles of cocatalyst and junctions i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utilizing solar energy”和“Unique catalysis chemistry of nano-confined systems”的Keynote报告,范峰滔、王冬娥、王峰和李金哲4位青年学者获得青年科学家奖。
在本届会议期间召开的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上,中国催化学会成功申请到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的举办权,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定于2016年7月3-8日在北京举行。在大会闭幕式上,播放了中国催化学会为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制作的宣传片,介绍了我国催化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北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发展,加深了与会代表对中国以及中国催化学术领域的了解。
国际催化大会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为全世界催化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大连化物所此次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是本届会议中出席人数最多的单位之一。大连化物所在此次会议上展示了日益强大的催化科研实力和最新研究进展,提升了在国际催化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