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学校长正从“职务”转向“职业”
2012-07-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不久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陈登斌表示,“如果校长沉浸在学习、科研,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整个团队的建设。一个校长,要有想法去打造好自己的团队,带好自己的团队,想方设法去创造人才发展的环境和平台。”
 
而多年前,在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就提出,“为了使校长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工作上,柏林州的大学教育法禁止校长在任期内从事任何教学和科研。”当时,我国很多高校校长均表示:“校长职业化是世界性趋势,也是大学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几年来,专家们渐渐达成共识:从大学校长的岗位性质看,并不要求校长是一流的学者,而更要求校长人选具有三方面素养——懂教育、懂管理、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是某个领域的一流学者,那是锦上添花。以此要求校长,才有可能使校长安心教育管理事务,以教育家的情怀办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程水源曾指出,现行体制下的大学校长,职务化特征导致其官本位意识浓厚,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结构中,行政权力一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并支配、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这使得学术发展和学校管理之间经常发生内耗。而职业化的校长更利于形成独立的治校理念,提高自主、竞争和敬业意识,淡化教育行政色彩,可以改变过去管理模式单一、办事效率较低、缺乏社会参与、社会支持面窄等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校长在大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定位
大学校长是服务职位,需要遵循职业规则,而不应具有任何特权
 
大学校长职业化,尽管已经渐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理念的接受依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不久前的首届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将教育视为服务业,将教育工作者视为服务提供者,对于许多中国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接受起来是需要过程的”。
 
而就在董奇的就职演讲中,他明确提出了“服务”的概念——大学校长是一个全职的岗位,是一个服务的职位。“目前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不但8小时之内需要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8小时之外也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学校的改革发展。”
 
“提倡大学校长职业化,重点是要强化职业观念。”程水源指出,“大学校长的任职业绩不仅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更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现代的大学校长要摒弃过去的职务观念或‘官本位’思想,真正认识到,校长就是一种社会职业,需要遵循所有职业都应遵循的规则,而不应具有任何特权。”
 
与此同时,给予大学校长职业化之后的切实保障也是必要条件。有专家表示,“我国尚未建立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高等教育制度。同时也缺乏对大学校长履行职务的有效保障制度。”很多人在担任了大学校长之后,还不愿放弃科研岗位的职务,认为唯有保持学术不间断,才可在卸任校长后仍有立身之本。
 
为此,有专家指出,应该建立完整的职务保障制度,包括履行职务时及离开职务后的制度保障,让大学校长以管理、经营、服务大学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奉献、引以为豪的事业。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