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访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为了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
2005-07-15  来源:东方时空
关键词:顾秉林

  东方时空7月15日播出节目访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为了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这是2003年9月1日,清华大学开学的第一天,正在上课的这位是清华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顾秉林,上课的题目是走进量子力学。授课范围虽然只有15个学生,但报名的有很多并且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这种新生研讨课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一种固定模式,

从2003年开始所有新生开学的第一堂课都将与一位大师或名师面对面。

  记者:您还记得您第一次上课,当时有什么感受?

  顾秉林:究竟学生问一些什么问题,会不会达到我当时预想的一些效果,这些事情都心里没有底;因为实际上现在大家所有的人都比较习惯于所有的东西都是事先都已经准备好的。

  记者:第一次上课实际也是对自己初衷的一个检验,真正身体力行的检验,那当时什么感受呢?失望,还是?

  顾秉林:我讲完第一堂课以后,我感到非常成功的一次尝试,刚开始进来的时候,学生还有觉得有点紧张,

  顾秉林:具体他们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猜到,我是校长又是院士,所以有一种敬畏感,所以我采取的办法就是尽量拉进他们,就是跟他们谈他们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我举的一些例子,就是桫椤斯它为什么叫量子基金会,这个可能大家都得想一想为什么叫量子?

  顾秉林:后来就是当时我们讲的时候;他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说崂山导师穿墙而过,是不是量子桥也起作用了,大尉穿越长城,

  记者:一上来学生就给你提这些问题吗?

  顾秉林:一上来就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

  顾秉林:所以有的时候,就是到大学来,很多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一个好的大学,实际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他们相互之间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比教师给他们知识还要多。

  记者:这也是您创造这样一个课堂的目的之一?

  顾秉林:起码是原因之一

  记者:我还有一个担心,比如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从一个中学进入到一个著名的大学,觉得一切来得那么新鲜,而且充满了神秘,那如果我这么近距离的跟院士,校长来进行接触的时候,我们有对话基础吗,包括您会不会认为学生跟您没有对话基础?

  顾秉林: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初生之犊不怕虎;他一进大学一切都感觉到新鲜感,有好奇,非常好奇,当时就跟他接触;跟这些校长,跟这些大师,跟这些名教授在一起接触,他因为是自然的事情。而如果是说你不搞这个,他就是三四年根本就没见过校长的面,没有见过大师的面,所以见一次以后他觉得诚惶诚恐。因此的话,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新生当中搞这个课。

  记者:您也想保持学生一进学校这种畏惧和求知欲?

  顾秉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记者:那刚才我是替学生的担心,我替您大师队伍。初生之犊不怕虎,不怕虎的牛犊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说大师也不知道?

  顾秉林: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跟学生讨论,对于教师来讲看作是一种激励,往往很多问题是在讨论当中引起教师的一些思考,最后有可能成为教师今后研究的一个方面。其实这个例子是很多的。我当时在物理系当系主任的时候,当时我们有一门课叫数学物理方法,我们当时教课的一个老师叫朱家林教授,他是很长时间跟我是合作者。他教数学物理方法,当时他给学生教的时候,学习就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问题引起了很多思考,后来他觉得跟我在一起讨论,他觉得这个方向我们应该去做,就是后来这就是后来我们在合作的时候搞一个级数解法;最后是2000年我们得国家科学资源二等奖,实际上是当时基于十几年前我们讲课,学生提问题,所以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

  解说:椐了解,清华的新生研讨课实行两年来,已经有近百位知名院士、教授与新生面对面,新生在亲身感受这些知名大师为人为学魅力风范的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大师也是“普通人”,他们通过努力今后也可能成长为大师。

  记者:刚才通过您对自己一堂课的表述,我感受到了这些课的有益之处,包括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可能有兴趣去上,您能不能给我概括总结一下,到底它有益在哪儿,就是初衷是什么?

  顾秉林: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学生。我们现在的学生,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的人,往往基础训练非常严谨,但是缺乏的就是敢于大胆的提出问题,大胆创新这样的精神,而这个是我们非常非常需要的;

  记者:如果说这个课达到了您预期目的,我想后续还有问题,因为比如说我是一个学生,我是学物理关系的,我上了您的走近量子力学以后,我对量子力学非常感兴趣,我这会想转系了?

  顾秉林:很好,其实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我们一般说有几个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责任,第三也有一些功利的考虑,所以我们一般来讲鼓励好奇心;提倡责任心;同时要引导功利性,如果是把这几个动力,把这个很好的一定出成绩不可。

  记者:现在您把我的兴趣激发出来了?

  顾秉林:所以你要转,我们是允许转的。我们在清华是新生入学以后;有四次可以重新进行自己选择专业的机会,

  解说:对顾秉林而言,推行新生研讨课,首先是给学生惯有的思维松绑。帮助新生摆脱中学阶段的“被灌输”状态,最终的目标是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他说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基础教育不扎实,而是轻视创新意识的开发,应当挖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刚才您说您设置新生研讨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的创造力,培养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如果我把这个看作战略性思路的话,我只把新生研讨会看作战略当中的第一个棋子,而且这个棋子并不大,是一个小棋子,怎么往后走呢?

  顾秉林:我们在去年十月份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应当深刻的思索反省一下,为什么?因为从意识形态上看的话,和我们意识形态相近的向前苏联,他已经有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了,从国力上讲,就是说像国力不如中国的,像阿根廷他都有三项诺贝尔奖;你像同时文化古国的印度;它也有三项的诺贝尔奖;日本也有六项得诺贝尔奖,而到目前为止,就在我们国内产生诺贝尔奖项目的还没有。

  记者:这个命题很沉重的?

  顾秉林:这个问题是很沉重的。这个命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点,这也是我们想来想去要提出,从人才培养上创新,现在比较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主题是人才,你必须得有创新型的人才,以后才能搞自主创新;你看到国外学生的中国人,哪个好学生都是数一数二的,非常聪明,基础非常好。为什么在我们国内产生不出诺贝尔奖,这个事情当然有很多很多原因,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作为清华,因为确实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那么必须认认真真的思考这样问题。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9月1号又要到了,还会站到讲台上吗?

  顾秉林:是,我想是这样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SanSP)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