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度对话:高校如何自评教学质量
2012-03-21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如果缺乏主动性,依赖外部评估,估计也不会具有针对性的积极评估。
 
刘振天:这正是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个问题——自我评估缺乏独特性和针对性。
 
现行的高校自我评估是由外部评估带动和催生的,其结果便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外部评估的烙印。如学校教学工作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材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其评价指标、标准、程序、方法等基本上简单套用外部评估模式,实际上是外部教学评估的翻版,程式化色彩重,未能全面体现本校教学工作实际,针对性和独特性差。
 
还需要提到的又一个问题是:高校自我评估施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单一行政取向。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学自我评估常由领导和行政部门发动,师生员工只是被动参与和接受检查。站在师生员工立场上看,这种自我评估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外部评估,未脱离行政色彩和管理主义倾向,致使自我评估缺乏广泛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责任感和使命感弱。显然,行政化的增强和主体性的缺失,最终使自我评估的本质发生扭曲。
 
自我评估,最重要在提高实效
 
记者:那么,现在我们很有必要评估一下当前的高校教学自我评估了。
 
刘振天:是应该重新审视。我认为,这需要高校正确理解自我评估的本质,进而科学组织和实施自我评估,提高自我评估的实效。
 
第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和理解高校教学自我评估的本质内涵。高校教学自我评估之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关键在于人们对自我评估的本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高校本应是自我评估的主体,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将主体窄化为高校管理者,那么,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被置于自我评估主体之外,使他们成为被评估、被检查和被管理的对象。这种情况下,越是加强自我评估,可能就越会加重师生员工的负担,加重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对立,显然,这绝非自我评估的初衷。
 
记者:您说得很准确,高校自我评估,老师和学生必须是主体。
 
刘振天:自我评估是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自主反思,是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认知和判断。这种反思不单是学校管理手段,更是师生完善自身的需要。如此理解,就把自我评估的主体从高校管理者回归到教师和学生,从而还教学自我评估以本来面目,同时赋予自我评估广泛而深入的基础,有助于自我评估的内化和深化。
 
另外,需要丰富自我评估的内容和形式。当前高校以行政手段开展的各种教学自我评估有其必要性。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来自基层和一线师生员工自觉参与和开展的自我评估活动。比如,院校研究、教师行动研究、自我反思教学等,这些都是自我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形态。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例,它并不是根据校方要求进行的,是一种典型的无硬性约束、无刚性标准的自我评价与研讨,其最大特点是教师将自我教学活动主动纳入反思的对象,研究和探索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分享交流教学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自身教学效果。有了这样的自我评估,外部要求才能内化成教学活动主体的自觉行动。
 
第三,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自我评估文化。从主体自觉反思的立场出发,自我评估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构建反思型学校、反思型领导、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学生,归根到底是建立反思型、学习型的自我评估文化。
 
记者:这个问题,又应该如何着手?
 
刘振天:我感觉,还是需要学校提供条件、建立机制。一是要理顺外部约束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变外部硬性规定、刚性评价和机械管理为师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二是改变过多依赖于外部要求和检查评比现象,要更多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反思与发展机会,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与经验交流、创设教师教学论坛;设立项目支持教师教学行动研究,主要是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三是提升教学地位,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尤其是要把教学研究纳入科研范围,增强教师教学改革及成果意识,使教师不单忠诚于专业学术发展,更忠诚于学校教学工作。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