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对话浙大校长杨卫院士:大学是有生命的
2012-03-02  来源:人民日报
关键词:大学 生命 杨卫
核心观点:大学是有生命的。正如每一个生命个体一样,大学有思想,即大学的精神与文化;有组织架构,即大学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有个性,即大学的特色与定位;有前行的动力,即大学的创新能力;还要有成长和进步周期,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记者:“大学是有生命的”这个观点很新颖,请您谈谈,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杨卫:几年前,我应邀去参加哈佛大学的校长换届典礼。典礼入场式上,来自全世界各大学的校长按照建校时间入场,历史悠久者为先。那时,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已经建校110周年,但是,在几百人的入场队伍中,我们依然排在尾部。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全世界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学是很多的,大学的生命是很长的。从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建立到现在,已经923年。相比较于人的寿命来说,显然要长很多,而且,即使是长达几百年历史的大学也并没有进入暮年之势。纵观世界来看,越著名的高校往往历史越悠久。
 
而大学之所以能这样繁衍发展、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大学如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一样,能不断接纳、创造新的学科、思想与精神。
 
记者:如果将大学比喻成生命个体,大学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是否就相当于人体的组织架构?
 
杨卫: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一个涉及大学的组织管理的独特性,第二个涉及我们中国高校党政管理的独特性与有效性。
 
首先,管理大学同管理企业是不同的。相比较于企业来说,大学的生命更长,这就要求大学的管理和制度建立不能以一年为周期,要以大学成长发展的规律来确定,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为一个周期,不能搞短期行为,大学的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目标。具体来说,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大学不能以招收更多的学生、争取更多的经费、出更多的论文为目标,如果是这样,大学一定会形成一个浮躁的氛围,而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缺乏十年磨一剑的踏实氛围。
 
与之相关的,大学还需要一个健康、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求我们对于一位学者的判断,不能完全按照客观定量的指标来看,而是应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进行总体与科学的评价。
 
其次,是我们中国高校的特色,党委和行政的双重管理模式。我想,这种模式可以比喻成人体DNA的双螺旋结构,彼此信息沟通、缠绕上升,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