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新模式——工研院模式
2012-02-08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面向产业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一种新型的科研组织形式,最早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最近几十年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亚洲,新加坡、台湾等在工研院建设和发展方面有许多成功、成熟的经验,甚至还创造出一家工研院就能够锻造出一个世界级产业的奇迹。国内的工研院最近十几年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统筹科技资源,强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作用巨大。
2005年12月,在原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同志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开创了陕西省工研院发展的历史。其后,在继任省长袁纯清同志和现任省长赵正永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持续推动下,省政府根据陕西省产业需求,又先后组建了陕西电子工业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陕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和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等四家不同产业领域的工研院,成为全国工研院拥有最多的省份。
工研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均蕴藏于市场之中,需要靠市场的体制与机制发挥根本作用。因此,在工研院成立之初,普遍建立的是理事会决策体制。同时在运行方面,推行项目投入退出机制、项目经理人管理制和实行人事聘用激励等制度。在工研院的运行模式探索方面,各工研院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行业特点,大胆尝试,推行差异化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工研院以项目为核心,为牵引,发挥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打破行业、部门、单位、所有制界限,实现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依托产业导向型企业和行业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凝练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项目,并使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尽快取得突破,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二是推进成果转化。工研院以依托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选择本产业内迫切需求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实验室技术,经中试、熟化后转移给产业部门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推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围绕陕西省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需求,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全社会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集成创新,不断攻克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并成功推广。四是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骨干解决创新和技术升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难题,同时为企业培育一批研发创新队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是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研院参与企业共建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例如各类专业工程中心,是其重要的能力和作用的体现。六是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工研院与地市展开合作和服务,通过建立分院或接受委托,帮助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前瞻性技术应用和技术储备问题。七是深化与主导产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工研院与区域内主导产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合作,积极参与企业项目融资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八是探索开展资本运作活动。设立投资公司或产业孵化基金,筛选产业竞争力强的科技成果进行投资控股或参股,成立科技孵化企业,加快成果转化。
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工研院自主创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6年来,各工研院瞄准区域产业战略目标和实际需求,通过推行适合自身发展的各类经营管理模式,在整合科技资源,组织攻克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培育孵化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已获得了初战告捷的效果。
陕西省六家工研院现分别服务于装备制造、军转民、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环保节能等产业领域。六年来,各工研院通过组织实施的1.5MW大型逆变器、72.5kV-252kV真空断路器、化工生物装备关键技术研究、TFT彩色液晶显示驱动控制电路芯片、基于总线技术的重型汽车中央控制系统、盘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变多极盘管振动式连续冷却结晶器、飞机碳刹车盘产业化、真空香酥脆枣加工技术等有影响的重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研院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壮大,这种新的科研开发组织模式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旺盛的市场活力,成为陕西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先锋。
2005年12月,在原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同志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开创了陕西省工研院发展的历史。其后,在继任省长袁纯清同志和现任省长赵正永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持续推动下,省政府根据陕西省产业需求,又先后组建了陕西电子工业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陕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和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等四家不同产业领域的工研院,成为全国工研院拥有最多的省份。
工研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均蕴藏于市场之中,需要靠市场的体制与机制发挥根本作用。因此,在工研院成立之初,普遍建立的是理事会决策体制。同时在运行方面,推行项目投入退出机制、项目经理人管理制和实行人事聘用激励等制度。在工研院的运行模式探索方面,各工研院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行业特点,大胆尝试,推行差异化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工研院以项目为核心,为牵引,发挥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打破行业、部门、单位、所有制界限,实现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依托产业导向型企业和行业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凝练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项目,并使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尽快取得突破,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二是推进成果转化。工研院以依托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选择本产业内迫切需求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实验室技术,经中试、熟化后转移给产业部门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推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围绕陕西省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需求,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全社会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集成创新,不断攻克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并成功推广。四是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骨干解决创新和技术升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难题,同时为企业培育一批研发创新队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是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研院参与企业共建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例如各类专业工程中心,是其重要的能力和作用的体现。六是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工研院与地市展开合作和服务,通过建立分院或接受委托,帮助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前瞻性技术应用和技术储备问题。七是深化与主导产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工研院与区域内主导产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合作,积极参与企业项目融资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八是探索开展资本运作活动。设立投资公司或产业孵化基金,筛选产业竞争力强的科技成果进行投资控股或参股,成立科技孵化企业,加快成果转化。
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工研院自主创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6年来,各工研院瞄准区域产业战略目标和实际需求,通过推行适合自身发展的各类经营管理模式,在整合科技资源,组织攻克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培育孵化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已获得了初战告捷的效果。
陕西省六家工研院现分别服务于装备制造、军转民、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环保节能等产业领域。六年来,各工研院通过组织实施的1.5MW大型逆变器、72.5kV-252kV真空断路器、化工生物装备关键技术研究、TFT彩色液晶显示驱动控制电路芯片、基于总线技术的重型汽车中央控制系统、盘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变多极盘管振动式连续冷却结晶器、飞机碳刹车盘产业化、真空香酥脆枣加工技术等有影响的重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研院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壮大,这种新的科研开发组织模式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旺盛的市场活力,成为陕西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先锋。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名单 2020-09-10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 2020-05-14
- 令人期待的《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2019-11-29
- 中科院过程所马光辉、魏炜研究员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燕立唐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石墨烯-生物膜超级结构及递药新模式 2019-06-11
-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李福利研究员和山东大学王禄山教授合作提出结晶纤维素降解新模式 2018-04-20
- 产学研新模式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造福地方经济 2016-03-02
- 2018“材料与未来”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工研院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宁波举行 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