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校评估,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2012-02-08  来源:中国科学报
关键词:高校评估 国际化
 
国际理念与国际标准
 
王兴伟口中的“更现实的意义”指的便是学习国外先进理念。
 
2011年10月,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在上海交大举行的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上曾表示,在新的本科评估中“高校里有多少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也能作为评价标准”。对此,王兴伟表示,国外的高校评估,也十分重视教授是否能够上讲台,但国外更关注大牌教授能否为本科生讲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为只有他们才对这些课程有独到和深刻的理解;而在国内,很多教授往往都是选择上一些选修课。
 
“同样是教授上讲台,含金量完全不同。这说明国内高校在教育实践上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同样体现在评估中,国外先进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王兴伟说。例如,国内外评估均十分重视对被评学科专业发表论文情况的考察,但国内评估往往重数量,对质量关注不够,而国外评估更注重质量,特别关注代表性论文的质量。“当然,国内评估现在已经开始加大质量关注度了。”
 
别敦荣则表示,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国内高教界在评估国际化问题上,还有一个切实的任务,那就是使国内整体的高等教育,或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能够在国际标准下获得承认。
 
事实上,对于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是否存在一定标准,业界是有一定争议的。别敦荣认为,一些国际组织的高等教育标准就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例如,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等,这些都是国际通用的高等教育标准。评估国际化的更重要意义便在于,我们能否接受这些标准并被纳入到国际标准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接受国际上的评估与考核。”
 
据了解,国内目前已经有少量的学科专业教育已经实现了这种国际认证。例如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与相关国际组织便签署了《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实质性对等协议》,一部分高校建筑学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取得的建筑师资格已经可以被国际承认。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最大,但至今没有得到国际认证。因此,国内院校培养出的工程师在国际上并不具有被认可的资格,“现在推进评估国际化,就包括要加入到国际认证中去,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被国际承认,当然也包括接受国际监督。这要比几所学校进行个别的单项评估更具意义。但在这方面,我们目前的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别敦荣说。
 
最核心的推动力在政府
 
不能否认的是,近些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接触与交流已经日趋常态化,在这一背景下,为何诸如国内工程教育等已在国际上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教育,至今依然无法在国际标准下获得承认?
 
别敦荣对此解释说,评估认证的国际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内各方的意愿,而且还取决于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进程。
 
依然以工程教育的认证为例,其认证标准受制于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协议》。国内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社会团体,对加入该协议都十分积极,但《华盛顿协议》及其认证机构接纳中国的进程是有时间限制的,存在一定客观原因。
 
同时在主观方面,别敦荣强调,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变革中,自成体系,尚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渠道。我国高等教育接受国际评估也还存在一些障碍。“参与质量认证必然涉及到管理体制、大学的自主性,以及大学领导及其职权等。但由于我国实行的还是政府集权管理体制,高校的自主性非常有限。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
 
别敦荣表示,不单是认证问题,在评估国际化的整体进程中,高校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相对有限的。
 
“在评估国际化的问题上,具体学校和专家的合作更具有学术性意义,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应该是政府层面、专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别敦荣说,但目前国内专业组织大多都是半官方性质的,这就决定了评估的国际化进程只能是由政府主导。“没有政府的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国际化的任何努力都难以取得成功,最核心的推动力便在于此,相关部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