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场等高危环境中,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防护装备能有效降低人体受到的伤害;怎样科学评价特种服装的防护性能;在高性能防护领域,相关学科如何开展协同“作战”?9月27日,东华大学召开校庆特色办学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展示的两项科研成果——间位芳纶和燃烧假人为打开这些问号提供了思路。徐明稚校长出席发布会,并就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多学科协同创新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社、SMG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解放日报、香港大公报等近30家中央、地方媒体记者的采访。
间位芳纶和燃烧假人分别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胡祖明教授团队、服装学院李俊教授团队的科研攻关成果,尽管分属不同学科,但二者却在服务民生、促进高性能防护装备研究问题上“殊途同归”,存在广阔的学科合作和协同创新发展空间。对此,徐校长指出,“办大学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建设有特色、多科性的高水平大学就是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他强调:“当前科技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科交叉,在交叉点上往往有创新、有突破,我们鼓励和支持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开展合作,不同思想发生碰撞,才更有可能激发创意的火花。”
为了让媒体记者对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学校专门安排记者们在校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燃烧环境模拟实验室现场观看了燃烧实验。实验过程中,燃烧假人佩头盔、戴手套、身着间位芳纶制成的消防服,在12支喷火器的作用力下,瞬间被高达3米的烈焰包围,并在火海中被连续炙烤长达6秒之久。喷火器停止喷火,消防服上的火焰旋即自动熄灭,并在表面迅速形成黑色的碳化隔热保护层,没有发生破损。
据胡祖明教授介绍,服装之所以能经受熊熊烈火的“烤”验,这与间位芳纶的优越阻燃隔热性能密不可分。作为高性能纤维,间位芳纶本身具有阻燃的内在特性,短时间内能承受220℃高温,且维持织物形状,不发生融滴,在近400℃时才开始分解,形成碳化层有效隔热。然而,如此“神通广大”的纤维多年来受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却始终在国门外徘徊。为了让国人用上更安全的热防护用品,填补我国间位芳纶产业化空白,胡教授带领团队开始踏上了一条从无到有、披荆斩棘的自主创新之路,经过近20年艰苦努力,最终不仅研制出我国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间位芳纶纸,同时技术成果还被成功应用于消防领域,有效促进了间位芳纶消防服国产化进程。
有了高性能纤维保驾护航,防护装备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呢?在胡教授看来显然不是,高性能防护装备的研究其实是一整条产业链,既要从纤维层面研究如何提升织物性能,也要从服装设计等层面思考如何改进结构,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护服检测系统,不断发现现有装备的不足,不断加以完善。而让胡教授感到高兴的是,李俊教授领衔团队研制出的燃烧假人,恰恰就是用于检测服装的整体热防护性能。
实验现场,李俊教授向记者们详细介绍了燃烧假人的整体研究情况。燃烧假人,是身着防护服置身火场被进行燃烧试验的人体模型。作为生物人体的替身,通过采集假人衣下皮肤表面的热流量数据,结合皮肤烧伤评估模型,报告人体皮肤可能受到的烧伤级别,从而科学、定量评估被测服装的整体热防护性能。据李教授介绍,这是我国第一个燃烧假人,与其他国家研制的燃烧假人相比,该假人具有模拟中国男子体型特征设计,肩、颈、肘、膝等关节可活动调节等独特特征,可以模拟人站、坐、跑、匍匐等多个动作和姿势,“救援人员在火场中是运动的,这样设计是为了更贴近火场救援的真实环境,也更增加测算防护服性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李教授和团队成员形象地把假人叫做“东华火人”。“‘东华火人’是东华大学研制出的服装仿生假人家族的最新成员,他的兄长‘神五假人’、‘神七假人’曾是在模拟太空环境试穿航天服的‘第一人’,为神舟系列舱内外航天服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科学依据。”
一个是产业链的前端,从纤维基础层面入手,把好高性能防护装备的安全“源头”,一个是产业链的后续,通过科学检测手段为改进高性能防护装备提供基础数据。实验现场,胡祖明和李俊两位教授均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合作是必然的,能帮助我们实现‘双赢’”。
- 间位芳纶产业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03-04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马小军/东华大学何创龙 Bioact. Mater.:TME响应复合水凝胶靶向抑制MYC驱动型骨肉瘤生长与转移 2025-01-17
-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陈志钢教授团队 Prog. Mater. Sci. 综述:用于太阳能驱动海水淡化的光热织物 2025-01-09
- 东华大学熊佳庆/周欣然 Nano Energy:双模传感自愈合光电子皮肤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