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
2011-09-05 来源:环球科学
当然,我们有时也会犯错,被拒的成果后来赢得了诺贝尔奖。其中一个例子与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姆特·米歇尔有关,当年他对光合反应中心的研究论文被《自然》拒收,但这篇文章发表到其他杂志后,却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不过,哈姆特·米歇尔在论文被拒后,非常大度地接受了我们的意见,并且在向其他杂志投稿之前,还根据这些意见,对论文作了一些修改。
最关键的是,一本杂志要有勇气和信心来保证编辑意见的独立性,在作决定时不受作者名气、编委会的影响。审稿人只能对文章本身提出意见。《自然》下属期刊都没有编委会,一篇文章最终是被接收还是拒绝,决定权都在我们那些非常专业的编辑手上。这些年轻的、才华横溢的编辑是《自然》所有期刊的关键力量。
李党生(《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
制约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在于人和体制这两方面。缺乏优秀的编辑人才导致国内科技期刊长期处于“潜伏”状态,而体制的制约更使得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编辑职业。科技期刊在国内长期被置于科研附属行业的位置,不太受重视,支持力度和科研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拥有深厚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基本不愿意从事编辑行业,这造成了国内很少有科学编辑,对于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很不利。
这几年,《细胞研究》和自然出版集团的合作是一个成功案例,相信我们的经验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能提供一些借鉴。我们认为,期刊发展的关键是头脑冷静、定位明确。同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出版商合作,对于国内的学术期刊而言,就如同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可以提高论文的传播效力,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增加海外销售等。
但是,不要简单地认为,国际合作能够拯救中国科技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还得靠自己努力。只有当中国的科研实力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家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中国科技期刊的水平才可能水涨船高,出现更多的名刊,才会有更多的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允许从专项报销的“卓越期刊”又增30项 |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目录的项目达到315项 2020-07-29
- 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应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2016-11-22
- 中国期刊界首次研讨建设“精品国际科技期刊” 201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