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有赖教育
2011-08-3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在世界许多国家,为引导学生领会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都有一门必修课——科研诚信。但我国开设相关课程的高等院校寥寥无几,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

  执掌着120亿科研经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最近做了一件“小事儿”——亲自参与挑选并组织翻译出版了《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

  陈宜瑜认为,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缺失,是引发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当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但更需要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行为规范教育。

  他说:“经过大量调研和讨论,我与学界许多同仁逐渐达成共识:当前中国科学发展来说,科研诚信教育,尤其是科研人员在入门阶段接受的科研诚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还是非常薄弱的。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

  前几日,中科院研究生院请陈宜瑜就科研诚信问题作两个小时的报告。“两个小时是讲不清楚的,这至少应该是一个学期的课程。所以我建议: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开设这门必修课,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案例、讨论和行为训练,让青年科技工作者明白,什么是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考虑到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所以决定从国外挑选一本公认的经典教材,先用起来,待时机成熟了再编撰我们自己的教材。”他说。

  如此说来,一本好教材当是科研诚信建设的一个起点,是大事儿。

  制度是基石,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边界尚需厘清

  在“百度”上,“学术腐败”的搜索结果高达348万多条。而据有关专家统计,自2006年至今,《自然》杂志有110多篇文章、《科学》杂志有近70篇文章涉及科研诚信,其中十分之一与中国有关。

  本该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起引领和导向作用的中国科技界真的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吗?

  陈宜瑜说,因为概念不清,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的严重程度被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利用学术权力骗取国家科研经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学术腐败行为只是个案,把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都笼统地称为学术腐败行为并不科学。

  “科研不端行为频发是科技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不仅是中国科学界当前面临的困惑,也是世界各国科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陈宜瑜表示。

  他介绍说,在早期科研活动中,科学家几乎完全凭兴趣开展研究,偶发的科研不端行为都是虚荣心使然。20世纪中叶以来,科研活动的动力更多地转为国家和市场需求,呈现出“双力驱动”的特点,科研成果与社会利益的联系愈加紧密,科研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带有了职业性。“这一转变推动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但同时也使得科学研究对一部分人来说,成了迫于压力不得不完成的工作,或者谋求更大经济利益的手段和途径。科研经费要靠竞争取得,科研水平与职称、收入等个人利益紧密相连。压力和科研活动目标的异化是科研不端行为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按照国际惯例,科研不端行为被严格定义为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但不包括无意的错误与观点差异。陈宜瑜说:“遗憾的是,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和边界并不清晰,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规定。”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