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风波接连不断 遏制学术抄袭须重建学术规则
2011-08-0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学术抄袭两大原因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关于剽窃、抄袭、造假等现象还有另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由于当前的“课题”、“项目”有大量的经费和资源,因此成为各路人马的争夺对象,而在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下,论文数量成为获得“项目”的主要参考指标,这也成为抄袭行为的“发酵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记者列举了通过学术获得利益的三种情况:
一是“基金、著作、基金”的闭循环。研究者申请基金,利用基金买书号,出版“著作”,再以“著作”去申请新基金。这种著作一般只有两人看——编辑和作者。
二是“课题、论文、课题”的闭循环。学者申请课题,然后炮制各种论文、报告,紧接着公关在各类期刊发表,用论文去结题,再以论文去申请新课题。
三是“成果、获奖、成果”的闭循环。在以上两个闭循环中,还嵌入另一个环节,研究者(或机构)酝酿把论文、著作等汇聚成成果,申报各种政府奖项,以奖励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再以奖励去获得新的成果,获得新的奖励。
“这样的学术活动路线图,足以令人‘名利双收’。然而,在世界第一论文发表数、每年几百项科技大奖的繁荣表象下,学术的真实生态却趋向荒凉。教师疲于应付考评、追逐名利,学术生命日益萎靡甚至被迫造假,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也是受害者。”熊丙奇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术研究开始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但是市场价值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唯利是图。所以,我国目前的学术抄袭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在体制内旧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弊端没有解决;另一方面,在利益驱使下有的学术研究者一切向钱看。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加起来导致中国知识分子近年来在学术领域的抄袭造假行为更加严重了。”杜兆勇说。
该如何防止学术抄袭
在越来越多的学人被爆出学术抄袭丑闻的同时,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现象本身却不仅没有得到抑制,反而大有顶风作案愈演愈烈之势,业内人士对此也进一步探讨了解决之道。
“学术抄袭的问题还是要用学术规则来解决。比如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机构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则来严格要求。如果一些新的规则不能建立起来,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很难约束学术界的抄袭造假行为。”杜兆勇说。
熊丙奇则认为,要真正做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必须回归学术常识。
在熊丙奇看来,与学术常识有关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包括:
学术论文的共同署名者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即所谓“共同署名责任原则”。而目前在一些论文造假事件中,校方和院士均称对论文署名“不知情”,实质上背离了这一基本学术常识。
学术论文的评价不能看数量而要看论文本身的学术贡献,这是所谓的“质量评价原则”。
“重视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档次,却不关注论文的质量、学术贡献,这是我国高校、科研机构普遍采取的数量指标评价体系。”熊丙奇说。
学术不端学术抄袭事件的处理调查必须公正、公开,这就是所谓的“独立调查原则”。
“只有坚持‘独立调查原则’,才有可能摆脱各种利益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左右,也才能真正严肃处理学术不端事件。”熊丙奇说。
此外,杜兆勇还认为,对于学术抄袭,在法律层面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方面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美国杂志曝光中国论文工厂: 出钱即可挂名 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