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记者聆听了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的讲演;中午时分,记者们被邀请参加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的记者招待会;下午的讲演者更是重量级的人物,分别是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
记者发现,校长们经过这一周时间的脑力激荡,对中国高校的创新和服务模式都提出了新的理解——
更有国际视野、更具人文关怀,未来高校是中国人看世界的平台。
研究型大学引领潮流
如果以前用“一流大学”来描述中国高校发展的目标,那么从现在开始,“研究型大学”将成为一个更准确的称号。
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国内顶尖高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站在研究型大学的金字塔尖。据顾秉林校长说,清华大学3000人的教师队伍中,有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3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教授1182人,博导794人。每年学校发表的SIC文章占全国论文4%以上。
而名副其实的是,清华大学正成为高水平科学家聚集的高校,顶尖研发人员工作的高校。正是有这么多智慧的头脑,才使得清华的科技创新这几年数量领先。
因此,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中国会有更多的高校向研究型高校发展,它们将成为当地科研的中坚力量。
本科生国际交流增多
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来自欧洲的高校校长说:“我们已经有20%的本科生能够去海外交流。”
文化交流、学术交流,这在本科生阶段也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就像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在会场上立下的“军令状”:5年后,复旦大学每年至少有1500名本科生能够在海外交流至少一个学期。
当然,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存在着客观差距。所以,也有一些校长非常务实地提出,可以在国内高校之间先尝试着进行本科生的交流,还有学分互认等问题。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同样能够拓宽本科生的视野。
学术造假重在预防
国内国外的高校校长都承认,学术造假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卡钦说:“我相信制止学术造假的重点在预防,而不是惩罚。”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说,学术造假不是最近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着。论文中数据造假、评职称时乱报材料,这不是由某种制度产生的,而且更多由主观原因造成的。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非常明确地表示,学术造假与学术创新水火不容。现在高校有一些浮躁的学术风气,这要求教师们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同时他说,在制定政策时要符合科研规律,一定要事先预防,从本科生阶段就要明确学术严谨的重要性。
高校积极服务社区建设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曾经成功拯救了“北京烤鸭”。当时,有一种病毒袭击鸭类,北京大学成功研制出病毒疫苗后,才使得我们今天仍可以安全享用这种美味。这是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的开场白。他说,北京大学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工作,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开拓着。
这也是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的演讲主题。该校每年新增的学生社团,有许多是致力于服务社区,比如进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所学知识为社区孩子提供学业辅导,帮助流浪人员等。
如何更好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工作,如何利用高校的影响力促进社区发展,这是未来高校努力探索的方向。这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一种最直接方式。
-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