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促高校科技发展 为经济建设服务
2011-06-2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二、高校肩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
记者:《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同时也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当如何提高高校科技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认识高校科技工作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李志民:我们国家先后召开过几次科技大会,如果加上第一次知识分子工作会,2006年1月17日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算是第五次,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16字方针,这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开展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五大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国防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在这五大创新体系中都有高等学校的任务,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在五大创新体系中都要体现出来。比如,在知识创新体系中提出以大学和中科院为主,大学要积极参与;在国防创新体系中要求大学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我们很多大学在广东、浙江,河北、内蒙古等省份建立了研究院,支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大学要把科研工作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承担重大工程计划中的科研任务,一流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来支撑。
国家在2006年公布了技术创新体系后,当时社会上存在一些误解,片面理解技术创新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甚至个别企业用自己正在开发的产品项目去申请国家科技经费,减少自身在项目研发上的投入,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国家不应该鼓励。国家是把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提出,国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肯定没有问题。但是,要建立一个技术创新体系,不是说一两句话就能建成的,这其中需要有科研人员准备,需要有实验仪器等的设备条件,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所以,技术创新体系需要作为一个长远的建设目标。事实上,企业作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条件还不具备。那么,企业什么时候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呢?当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的时候。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而我国现在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由于短期经济考核目标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领导人不可能把研发的投入作为重点考虑的方面。
前面提到,高校科研工作经过30年的发展,在所有可衡量的指标方面占到了50%以上。但是,我们的科研导向有问题,高等学校的科研不是为了写论文。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应该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科研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应该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不是为了写论文。论文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有了科研成果一定要及时转化,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这是我们科研的根本目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回归科研的本来面目,现在科研有一些异化了,为了满足考核需要,大家为了写论文而论文。本来论文是科研的副产品,现在全国上下把它当作主业来抓,违背了人类活动的根本规律。
谈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转化。第一个方面,要把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上,要写进教材。我们现在一谈科技成果转化,好像就是做成产品、卖成钱,其实这仅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部分,是不全面的。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到课堂上,给学生讲,给研究生讲,要写进教材,这也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别之一就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转化到课堂上的比例。好的大学教授多,新知识多,转化到课堂上及时,所以培养的人才质量高;差的大学,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的大学,没有新的科技成果,总是用几年前的教材来给学生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当然不如高水平的大学。
第二个方面,申请专利等形式。国外大学一般都设有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简称TTO,专门负责科研成果向市场推广。譬如,有了科技成果要申请专利,把专利成果卖出去,予以产业化,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我们慢慢地也可能会这样做。
第三个方面,校办产业。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所造成的。我们的大学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创办自己的产业,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诚信程度欠缺。比如,教授有好的成果,转化到企业去,企业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转化成功,企业很恼火,认为教授骗人;同时,教授也很恼火,他认为本来是可以转化成功,但企业因为没有相应的人员支撑等导致转化失败,还怪罪于他。另外,如果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教授和学校的利益可能没法保证,所以双方都不太满意。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特殊的国情下,大学自己办产业,自己去转化,自己去赚钱。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高校大概办了3 000多家科技型企业,而且还在不断的增长、消亡和重组。目前,既然校办产业存在,我们就要把它规范好、管理好,进一步发挥作用,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渠道。从某种方面来说,校办产业促使学校产学研相结合,也培养了人才,解决了部分就业,给国家交了税收。比如,2010年有30多万人在校办企业工作,共缴纳了117亿元税金。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诚聘教授、副教授 -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林业大学中比先进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 2022-05-02
-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刘遵峰教授拟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02-14
- 第三届全国木质素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轻工科技发展论坛将于2023年4月14日在广州召开(第一轮通知) 2022-12-31
- 第二届全国木质素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轻工科技发展论坛将于2021年1月8-10日在广州召开(第二轮通知) 2020-11-18
- 2017世界生物医学及新材料科技发展回顾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