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化学家为中国探索更多可能 “大化学”时代初露端倪
2011-06-13  来源:科学时报
    2008年12月31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目前,国际化学年活动正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热烈展开。作为国际化学年的提案国之一,中国除了积极推动此项议案获得联合国的通过外,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一系列“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活动。
 
2011年行将过半,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的活动也渐入佳境。6月7日,“化学百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报告会”在京举办。
 
当天,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座无虚席。这场活动是中国化学界的一次盛会,而代表着中国化学各大领域的机构和学者,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团结在一起。
 
百年化学 全面开花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国际化学年的活动一直非常支持。本次报告会上,白春礼在题为《化学:发现与创造的科学》的报告中指出,百年来,化学建立了重要的理论体系,创造了新的物质;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化学也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造纸、中草药、火药、冶金、陶瓷……从古代开始,化学就一直伴随古人的生产和生活。1901年,近代化学传入中国。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20世纪,在化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化学家不遑多让,侯氏制碱法、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都让中国人的名字写在了化学的荣誉榜上。
 
近几十年,基础研究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化学家在“拼基础研究”、“拼论文”的竞争中,给中国科学赚足了分数。
 
2008年,中国大陆在化学领域发表的SCI论文数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化学家在两大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增长到原来的9.8倍和8.4倍;此外,截至2011年5月17日,共有约50名中国学者在20种比较重要的化学类期刊任职。
 
“化学在人类的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未来,白春礼认为,化学将向更广度、更深层次的方向延伸;新工具的不断创造和应用,将促进化学的创新发展;绿色化学将带来化学化工生产方式的变革;化学在解决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上,也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正像许多其他学科一样,中国要从化学大国迈向化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并不平坦的化学强国路
 
“煤”这个字,让人喜忧参半。
 
我国是产煤大国。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7.36亿吨,2006年为23.3亿吨,2010年为32.4亿吨。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5月份发布的通报,2011年前4个月,中国原煤产量就达到11.2亿吨。
 
在煤炭产量连年增长的同时,黑煤窑、矿难、环境污染、煤价飞涨等有关煤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就连专门研究煤的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国也承认,“煤炭是一种低劣的能源”。
 
不过,中国对煤的依赖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摆脱的。2009年,我国消费了20亿吨标煤,这个数字到了2010年飙升至30亿吨。而根据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透露的数字,到2020年,中国对煤的需求将达到40亿吨标煤,2030年还将增至45亿吨标煤。
 
王建国认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在至少30年内都不会有大的改变。“甚至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中国对煤的依赖,山西的运煤路上一堵车,大家马上就会感到能源紧张。”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