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科学,行进在谋生与梦想之间
2011-06-03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科技体制 改革
 
就科研机构而言,领导的压力还不止这些,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国内或国际同类型研究机构的竞争。
 
“我们所准备招进的一位海归,谈好了来所里任职,结果他回国转了一圈,有另外一家机构给他提供了更好的待遇。除了承诺给他生活补助外,还能提供更多的科研平台和建设资金。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推进一个学科的发展。可我们经常没有办法解决这类问题。”
 
这位所长诉苦道:“如果我们吸引不了高水平的人才,不能组织更好的队伍,自然也不能建设更先进的研究平台,研究所过去的优势就会慢慢消失。现在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不论哪个领域,其变化速度不易预料,有的领域几个月就会出现新成果。若某些研究同时起步,不能争取快速出成果,就被甩下了。如果人家先发表了文章,你不论实验多快,即便论文写作没有跟上,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失去了价值。课题组长们心里根本不敢松懈,每天都尽可能阅读最新的专业杂志。”
 
除了研究工作需要快速推进外,研究所离退休人员也经常会来找领导。
 
“现在国家政策上给离退休人员涨工资开了些口子,他们过去对研究所也确实有贡献。但国家财政预算中,每一笔钱都有用途,并没有给研究所提供这笔给老人提高待遇的钱。怎么办?我们很为难,不知道从哪里找钱来弥补这个缺口。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他们会每天坐在你办公室谈话,你什么也干不了。”
 
然而,在应对各种局面的同时,有些机构的研究人员会自发性组织起来采取一致行动,瞄准某个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如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有若干研究人员同时在不同角度围绕T细胞工作,希望从免疫学角度弄清癌症形成机理;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也有若干研究小组在不同点位围绕肝炎展开研究,期待摘除中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毕竟,作为科学人,他们渴望实现美丽的科学梦想。
 
国家态势:管理政策迷茫但科研能力迅速增强
 
基于种种诉求,中国科学在政府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很多科学家和管理者甚至说:“现在做科学,钱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国家对科学的管理,更多表现出长官意志和浓厚的行政色彩。对于这种管理方式,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课题组给予了深入研究。
 
她表示,科技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的绩效管理;二是科学共同体的内部管理。但在中国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中,两种不同功能的管理严重失衡,表现在政府管理的强势与科学共同体管理的弱势,并且政府管理的强势并非表现在绩效管理方面,而是替代科学共同体的管理。这是一种政府管理上的“错位”现象。
 
其结果,是政府对科学的管理迷失在掌控项目的深渊里,而非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推进科学发展。
 
面对仍有问题的管理体制,科研工作者呼吁改革管理体制的同时,更多地在思索如何解决国家或科学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他们懂得,若想立足科学谋生,必须首先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必须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一位中科院领导近日介绍,经过实施13年的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中科院进行了一次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主要做了3件事:对科研队伍进行了重组,改变了由“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局面;对科研平台、科学家办公条件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对科研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他说:“未来10年,中科院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现有基础上,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建立先导性科技专项,继续发挥中科院在国家的引领作用;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建立不同类型的交叉科学中心,以期作出重大科技成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撑。”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